青岛不怕淹全靠德国排水系统吗? 不足千分之一
青岛不怕淹,仅靠德国排水系统?不足千分之一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新媒体专电 (记者王阳 郎秋红)随着今年汛期多地暴雨导致城市内涝,出门“看海”、汽车熄火、搭船出行成为流行语,同时,青岛又火了。每年至汛期,网上就流传青岛由于德占时期的地下管网成为“中国最不怕淹城市”,传得有鼻子有眼。再加上近期热炒的“德国抗洪神器”,网络端“德吹”风起,德国工程崇拜貌似已呈风靡之势。
“中国网事”记者通过实地探访,揭开青岛地下德国管网神秘面纱,德国神器是否真的如传言般神奇?
网传的德国排水系统到底什么样?
每当暴雨内涝占领各大城市,一些具有崇洋媚外气质的网帖总会流行起来。今年,美化德国排水系统的文章又在汛期“重出江湖”。
有传言称,青岛由于约100年前德国人承建的下水管道,连日暴雨全城无一处积水,并且下水管道附近还发现替换零件。
一种跟帖获得较多点赞:青岛排水厉害又怎样?还不是沾了德国人的光,靠人家殖民时留下的排水系统。又有网友说,德国人一共在中国青岛待了17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的广场,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给修了。
记者首先来到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这里的地下就是100多年前修建的德国雨水管网,而且仍在正常使用中。从安徽路一直往南走,就来到了青岛前海一线。下到海边,记者看到了德国地下管网的入海口。从外面可以看出入海口非常大。可以看到排水管网的入海口高度约3米左右,三四人可以并排出入。
在入海口地面上,可以看到有水正从地下管网中流出。青岛“德国管网”的建造始于1898年德军占领青岛后,当时德国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建造了长达80公里的排水管道。
记者从入海口处走进去,发现里面像非常大的窑洞,而且很深。在管网内部地面上,可以看到水槽中的水正源源不断流向大海。青岛市南部沿海的“德国管网”,就位于著名的青岛栈桥附近,上面是涌动的人潮,“雨污分流”后的雨水从这里静静地流入大海。从地下排水管网内部构造看,整体用大石和混凝土构筑,斑驳的墙面上可以看到德国管网百年的历史痕迹。
青岛不怕淹全靠德国排水系统吗?
有网友提出疑问,青岛如今的排水系统,德国管网功劳占多少,记者从青岛市水务相关部门了解到,事实上,目前青岛排水网总长近7000公里,其中,市内三区共有排水管道3000公里左右,而目前保留下来的德国地下暗渠仅剩约3公里,占比不到千分之一。青岛之所以能成为“不怕淹的城市”,建国后青岛人“原创”的排水系统功不可没。
青岛市水务集团排水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青岛市不断加大排水系统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新建、改建排水管网1200公里。截至去年年底,青岛所辖六区的建成区面积约566.37平方公里,六区排水网总长度约6993公里,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完善的排水系统是青岛免受内涝的重要保障。
记者在青岛调查发现,青岛排洪畅通不仅依赖于有效运转的排水系统,还有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水文条件等重要原因。
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主城区依山傍海,因地形地势而建。青岛三面环海,40%以上地形为山地丘陵,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经地面径流快速汇入大海。青岛“少涝”首先得益于丘陵地形的天然优势,可以实现“自动”排涝。青岛观象山就是青岛丘陵地形的典型代表。
独特的气候水文条件也使青岛较少遭遇集中的强降雨。青岛中心城区地处温带季风区域,同时又具有显著海洋性气候特点,雨热同季,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另外,与南方城市相比,青岛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青岛雨热同季,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与南方城市相比,青岛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青岛南部海岸的一处旅游景点,虽然已是炎炎夏季,适中的温度吸引了不少游客。
其实,这些追捧德国排水系统的言论已经是老生常谈,连德国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早在2015年1月1日,《南德意志报》就刊登一篇题为《完美的德国神话》的文章,直指德国形象在华已经被神化了。对于1914年的青岛,全城只有五万多居民,而今天青岛市民超过450万,当年德国人所修缮的下水管道只占全城管道的3%,所以这些下水管道与“青岛的德国奇迹”并无关联。
专家:青岛排水系统已取长补短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明森等专家认为,屡传屡红的德国神话是利用了民众在城市建设和水利工程方面的常识缺乏。同时,有传播学专家认为,部分民众的追捧反映了对极端天气下多个大城市基础设施质量的不满,是一种焦虑的释放。
对于网传“青岛是一座不怕水淹的城市”,青岛市防汛部门就表示,其实青岛并不是不怕淹,遇到风暴潮与强降雨叠加、台风过境或天文大潮,防汛压力也很大。防汛前,青岛市会组织人力彻底清理所有地下管网;汛期中,针对一些洼地等重点防汛点,派专人值守,出现积水立即处理。
专家表示,德国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国家,无论是制造业,科研,教育产业,都体现出其民族认真,勤奋的特点,这个民族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德国当时的地下管网建设也有缺陷。例如,下水道口径“建得明显过大”,在每年9月到第二年5月初的少雨季节里都处于干涸状态。只有在遇到罕见暴风雨情况下,其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管道建设投资巨大,管道本身平时由于没有水流入,造成腐烂物质堆积,影响环境,近年来才得改观。
而目前青岛的地下管网系统其实也已经充分借鉴了德国经验。
记者来到紧邻青岛奥帆中心的青岛市南京路雨水暗渠,这里也是青岛东部新城区最重要的一处雨水排海口,共有三条暗渠的雨水汇集于此,进入大海。青岛新建、改建的地下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
在青岛市五四广场附近的一处地下排水暗渠,记者发现,排水暗渠岸边的标示牌上,标注着城管、水务部门的热线,确保暗渠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维修。像这样的渠道,在青岛市南部沿海,大大小小的暗渠口有二三十个,它们构成了当地完善的排水系统。
专家建议,在众说纷纭的网络舆论环境中,网民去伪存真的同时,提高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