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 文化惠民,让百姓唱主角

14.11.2014  17:43

在不久前结束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老百姓最喜爱的戏”——全省优秀小型戏剧新创作剧目展演中,一部由基层文化站创演的剧目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根据青岛市城阳区道德模范人物高秋秋的真实事迹创作演出的柳腔小戏《冠军回家》。该剧不仅展现了青岛市城阳区在柳腔保护与传承上的成果,也是当地文化主管部门促进艺术创作、推动文化惠民的一项切实举措。

群众演员“唱大戏”

“《冠军回家》以真人真事为创作素材。剧中主人公玲玲参加奥运比赛时,父亲去世,家人为了让她完成任务、为国争光,隐瞒了这一消息。在她得知事实真相后,自身经历了一次成长。”青岛市城阳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宁春玲说,故事主人公“舍小家、顾大家”的事迹在党中央号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剧作形式回应社会热点、弘扬正能量,是文化工作者的一项使命。

据宁春玲介绍,城阳区并无职业柳腔剧团,《冠军回家》由普通柳腔爱好者参与演出,剧中“玲玲”的扮演者是青岛大学国际金融与贸易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冠军回家》的创排中,我们从社区、学校遴选了演员,通过舞台实践与训练,让他们成为剧中主角。”宁春玲坦言,剧目的整体呈现虽与专业团队有一定差距,但通过剧目创排带动了群众参与,促进了柳腔的传播与普及。

今年3月,该剧主创团队在城阳区6个街道进行采风、走访,不仅挖掘了大量故事素材,还对柳腔在当地的传承情况做了调研。自今年6月《冠军回家》创排完成至今,已参加城阳区“文化超市”惠民演出30余场,并以真挚动人的故事、质朴自然的表演、韵味浓郁的唱腔赢得了众多观众追捧。

多措并举传播本土文化

柳腔由民间说唱“肘鼓子”演变而来,清朝年间,流传于平度、即墨一带的“本肘鼓”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等艺术形式融合,形成了地域风格浓郁的柳腔。过去的柳腔剧目多表现民间生活,加上声腔婉折、哀怨,深受女性观众喜爱,又被称作“拴老婆橛子戏”。

“城阳区也是柳腔的流布区域之一。民间有许多唱柳腔的庄户剧团,街道、社区也有大量喜爱柳腔的业余演唱者。”宁春玲介绍,为将业余力量组织起来,进而促进柳腔艺术的传播,自2010年以来,城阳区通过“文化超市”惠民项目,每年为这些基层群众派出专业团队指导艺术生产,待其演出成熟后,再由政府出资购买他们的服务。“通过这一举措,群众演员的表演水平有了提升,创排柳腔剧(节)目的积极性更高了;在另一方面,还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艺市场。”宁春玲说。

在传承柳腔外,一些本土的历史文化、非遗项目也借此得到了传播。仅以柳腔为载体,近年来,城阳区先后创排了引领文明风尚的《邻里之间》,反映城市发展变化的《逛新城》等小戏,以及改编自“胡峄阳传说”的《胡影寻父》、《峄阳求学》等大戏。“通过这些项目,展示了城阳区的历史积淀和时代风貌,更重要的是带活了文化队伍,送出了服务,让百姓得到了实惠。”宁春玲说。

自选节目带动百姓参与

近年来,为使百姓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青岛市城阳区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方式,通过“文化超市”惠民工程,实现了群众对文化项目的自主选择。“过去,是政府送文化老百姓被动接受,现在,是怎么演、演什么百姓说了算。”宁春玲说。

文化超市,是城阳区依托网络打造的文化便民服务平台。打开“文化超市、欢乐城阳”的主网站,就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文化项目,都已明码标价,只要群众根据喜好进行选择,就可以生成购买订单。据青岛市城阳区文化馆副馆长刘冰介绍,订单生成后,区文化馆负责协调演出资源和演出队伍,一般不出半个月,就能把演出送上门,而产生的费用全由区、街道财政承担。

宁春玲介绍,城阳区每年通过“文化超市”向街道、社区、部队、学校等配送综艺、戏曲等专场演出600余场。而在演出服务外,城阳区还通过该项目将舞蹈、器乐、电影、图书及培训等文化服务输送给当地群众,目前,“文化超市”的受益人群已累积10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