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黄岛区开展“小品进社区”活动

03.06.2016  03:07

  专业院团下乡演一场5000元,何时来演还不确定;本地队伍演一场2500元,随叫随到不说,内容特别接地气。地处胶东半岛东端的青岛市黄岛区,近年来推行文化惠民不光算经济账,更算“效益账”:拿出资金培育本土文艺队伍,聚焦城乡喜闻乐见的小品,实施“小品进社区”项目,在出人、出戏、惠百姓三者融合上趟出一条良性循环的路子。

  群众演给群众看

  5月19日,黄岛区烟台东社区百姓大舞台正上演茂腔《欢喜冤家》,台下的张怀平看得津津有味。张怀平不住烟台东社区,但吃罢午饭听到舞台的锣鼓点响,马上就跑过来了。“唱得挺好,都是咱身边的事,听着有意思。”坐在马扎上的张怀平,一边看一边跟记者介绍,百姓大舞台每周都有演出,几乎成了烟台东社区的招牌。

  台上演出《欢喜冤家》的有负责百姓大舞台管理的张相臣,烟台东的居民笑称他为“台长”。“台长”张相臣现在所有的心思都用在舞台管理运行上,他说:“社区里、社区外的戏迷都看着,我不能马虎。”

  烟台东社区的场景,是黄岛区“小品进社区”项目的缩影。该项目自2006年起实施,至今已有10年时间。

  “小品进社区”的要义是群众自编自演节目。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黄岛区在“编什么”“演什么”上下了大功夫。

  “群众文艺最终要演给群众看,要就地取材,从身边小事出发。”黄岛区文广新局局长薛立群说,类似小戏、小品的文艺形式,需要演员不多,易于组织;同时也深受群众喜爱,门槛低,在节目创排、演出和观众欣赏层面都有较高的灵活性。

  用百姓乐于接受的形式演喜闻乐见的故事,“小品进社区”凭借亲民的特点很快赢得百姓认可。如今,全区400多支常年活跃在基层的文艺队伍已成为进社区的主力军。

  政府做好后勤保障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基本原则。“小品进社区”推进中,黄岛区政府部门坚持“管”“放”结合:设施建设、人员培训、演出奖补由政府“管起来”,演什么、怎么演则“放下去”。

  以各地开展活动最需要的资金为例。2014年,黄岛区文广新局对在“小品进社区”中表现突出的100余支队伍,配备80万元的锣鼓家什、舞台道具等设备,平均每支队伍获得约8000元奖补物资。同时对参与演出队伍,每场给予2500元演出补贴,这极大调动了演出队伍的积极性。

  “以往单纯依靠专业院团送戏下乡,人力、物力消耗大,覆盖面也无法保证。” 薛立群认为,“小品进社区”创造条件调动草根队伍积极性,加之小品在田间地头、街头社区都能演,很容易就突破了以往大队伍下乡频率低、普及面不广的桎梏。

  黄岛区为基层文艺队伍创造的条件远不止资金方面。

  从完善基础设施出发,目前黄岛区已建成194处城市社区文化中心、120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中心、147处农村特色文化广场。基层舞台的搭建,为“小品进社区”提供了阵地保障。

  观众走上舞台,离不开专业力量指导。从2013年起,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内的研究机构专家被黄岛区请来,分期对文艺爱好者培训,面对面教授编剧、作曲、表演技巧。

  寓教于乐造就文明乡风

  两个儿子轮流赡养老人,离开一家到另一家前要先用秤称一下老人的体重,不能让老人在自家时变瘦了……这部名为《称爹》的小戏,改编自黄岛区的真人真事。首场演出时,有老人看完潸然泪下,也有不孝顺的子女默默低下了头。

  城中村拆迁、基层党委换届、社区治安等社会热点问题,经过基层文化人艺术加工后纷纷立上舞台。用身边人演身边人,拉近作品与受众的距离,有黄岛区领导干部评价“小品进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助推器”。

  依靠盘活群众的文艺创作热情,近年来黄岛区的小戏精品佳作不断。《将心比心》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新房之夜》获第六届泰山文艺奖,《如此赡养》获青岛市第二届群文原创作品大赛“海燕奖”……

  烟台东社区居委会主任张连强说,“小品进社区”是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过强化社会管理中的文化因素,吸引群众走出家门、开启心门,对营造基层文明乡风具有重要意义。”

  黄岛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郑桂欣用“厨师”和“经理”的比喻向记者介绍“小品进社区”带来的变化。“过去想要办好文化惠民,区里的文艺院团天天演也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现在只要一下通知,400多支演出队伍很快就能把区里的镇街、村居跑个遍。过去,政府是厨师,做‘文化宴’要亲力亲为;现在,政府是经理,随时调配就能把‘文化宴’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