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排球教练变画家 一套作品卖两万

16.05.2016  23:36

摘 要:“谁都没想到他还有画画这项技能,去看画展的时候把我们都惊着了。”张杰从小学四年级就跟着刘教练学排球,直到刘教练的画展开幕,他才发现刘教练“文艺”的一面。

  虽说文体不分家,但是当身为排球教练的刘武邀请朋友来看自己画展的时候,还是收获了一片“惊呼”。

  今年59岁的刘武是市南体校的一名排球教练,也是青岛沙滩排球的创始人之一。30多年的执教经历,刘教练培养出不少国家级排球选手,就在去年,由他启蒙培养的女运动员王慧敏入选郎平执教的国家女排,填补了青岛自建国以来无人进中国女排的空白。

  “谁都没想到他还有画画这项技能,去看画展的时候把我们都惊着了。”张杰从小学四年级就跟着刘教练学排球,直到刘教练的画展开幕,他才发现刘教练“文艺”的一面。

  刘教练将画展选在了青岛总督楼旧址博物馆,42幅青岛文化名人故居钢笔手绘作品,是他用6年的业余时间完成的,每天保证不少于3个小时的临摹练习。

  刘教练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绘画基础,买书钻研、找朋友请教,凭着体育人的一股子韧劲,刘教练的作品在青岛书画圈也变得小有名气,他的首套20幅“青岛名人故居”系列钢笔手绘作品,被人以2万元的价格收藏。 排球教练的文艺心

  利索的寸头、一身整洁的运动服,由于常年从事排球运动,刘教练的上肢明显要比普通人强壮,但无论怎么看,刘教练给人的感觉与记者印象里那些披肩长发、络腮胡的画家形象严重不符。

  在福山路2号“青岛刘武美术馆”里,青岛新闻网记者见到了正在作画的刘教练和他的妻子。不足10平米的美术馆里,挂满了刘教练的钢笔手绘作品,其中一幅《王统照故居》钢笔画作品,让记者眼前一亮,猛看过去就跟一幅黑白照片一样。

  “美术馆是自家门房改的,为的是跟大家分享作品。”放下画笔,刘教练说。

  排球教练为什么要去画画?刘教练说,这要从6年前说起。

  刘教练家的老房子紧邻沈从文、洪深故居,每到旅游季总有游客误打误撞地“闯进”他家。“听见外地的游客对咱青岛的名人故居说得头头是道,作为老青岛我就想,这些老建筑都在我家周边,这么好的条件,咱是不是应该做点啥?”说起自己画画的初衷,刘教练的话里透露出老青岛人的一种责无旁贷。

  从小喜欢画画,加上老青岛的人初心,6年的精雕细琢诞生了《青岛名人故居》系列钢笔画作品。妻子王少青对于丈夫的这项文艺事业并不意外。还在谈恋爱的时候,刘教练就是个文艺青年,会背着吉他给她唱歌,还能写上几首朦胧诗,“这么多年了,他给我写的那些诗我一直留着,还有他尝试写的那些小说和剧本。”王少青笑着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脸上满是甜蜜。

  从零基础变手绘达人

  “跟着魔了一样,下班就窝在家里画画。”刘教练的妻子王少青说,丈夫是个很单纯的人,喜欢做一件事,心里想的念的就全是它了。

  “没基础,但是我还有点天赋。”刘教练说,他把第一次画的三幅作品拿去给开画廊的朋友指点,虽然笔法上有点生疏,但刘教练的构图还是得了一个优秀分。刘教练画画有自己的套路,去名人故居写生的时候先拍一张照片,留着回去临摹主体,现场写生则侧重细节,回家之后再根据主体和细节进行二次创作。

  不断地临摹、写生,买各种绘画教材,认真听取所有人的意见,加上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从53岁到59岁,6年的时间,刘教练完成了从零基础到手绘达人的逆袭。

  “画画让我整个人很放松”

  刘教练的手机里只有两类照片,一类是他教过的学生;另一类则是他留着临摹用的老建筑照片和他的素描。尽管说得轻描淡写,但是画画并不像大家想得那样云淡风轻,刘教练使用蘸水笔画画,用过这种笔的人应该清楚,能驾驭它写字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不要说画画了。

  刘教练的画笔都是在网上订购的,一包200多的笔头,不到一个月就用光了,为了完成一幅作品,经常一画就是一个通宵。

  刘教练:“画画的时候我感觉可有意思了,怎么构图、如何留白,当时住在房子里的人是什么气质,什么样的环境能更好地展现这种气质,这都需要琢磨。而且,画画让我整个人都很放松”

  画完青岛的名人故居,刘教练计划着将金口路1至3号上的所有老建筑都画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