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欢起剧社展现“原创”生命力

03.09.2015  19:21

   原创作品“接地气”
  在青岛话里,“欢起”意为高兴、开心。在市南区,一支名为“欢起剧社”的演出队伍,以原创的音乐小品剧,让百姓“欢起”不已。

  “欢起剧社”是由市南区文化馆牵头召集,以非专职演员为主打造的贴近青岛生活、富有本土特色的原创文艺品牌,以时尚幽默的方式,寓教于乐、服务社会,传递社会正能量。

  市南区文化馆馆长董婷介绍,欢起剧社属民间剧社,刚刚组建一年,由20余名非专职演员组成,以“脱口秀+小品剧”的形式,紧扣当下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深入挖掘青岛本土文化、语言、艺术等元素,创作了《我相信你》、《缘分》、《疯狂直销》等原创小品剧,并创编了《欢起》、《海带最快乐》等具有浓郁青岛特色的歌舞作品,以诙谐幽默、寓教于乐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致力于传递梦想、传达真情、传承青岛本土文化。

  “这些创作取材于市民身边的故事,融合青岛本土语言特色,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非常‘接地气’。”董婷举例说,小品《疯狂直销》,讲的是现在很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大爷大妈成为各种保健品直销的受害者,销售人员巧舌如簧,将保健品的功效吹得天花乱坠。之后,因为商家不给广告费,销售人员再用三寸不烂之舌,将保健品批得一文不值。“通过销售人员前后宣传的对比,反映了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困境。”

   本土演员创新脱口秀

  “剧社坚持群众文化群众办,其成员来自广播电台、在校大学生、企业白领等各行各业热爱文艺的青年群体,他们因为热爱文艺而聚集在一起,这种发自心底的热忱,成为剧社的灵魂与创作源泉。”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方健说,“这些青岛本土演员,热爱社区公益演出,区文化馆把这股力量凝聚起来,进社区为百姓创作演出。”

  欢起剧社的成员中,年龄大的60多岁,年纪轻的有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们既有电台主持人,也有科班出身的话剧演员,还有热爱文艺的公司白领。这些非专职演员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排练。

  喜欢Beatbox(节奏口技)的龚昊翔在大学里学的是港口与航道管理,通过微信了解到欢起剧社招募一位Beatbox演员的消息后,就报名后成为剧社成员。因为他的加入,这台本土色彩浓郁的音乐小品剧有了时尚的色彩。

  “欢起剧社”融合时下Beatbox、脱口秀、流行音乐等时尚元素,推出“脱口秀+音乐小品剧”的新型演出形式。主持人以“脱口秀”讲述主题,通过音乐小品剧、舞蹈、歌曲等节目诠释这一主题,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和娱乐性,将观众与舞台紧密连接在一起。

  贺凯是小品《我相信你》、《缘分》的主演,因为喜欢“那种站在舞台上”的感觉而参加欢起剧社。他说:“我们从下班后开始排练,经常要到晚上11点多。但演员演戏是演不够的。我珍惜每一个站在舞台上的机会。”

  演员仲秋是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在小品《疯狂直销》中扮演一名销售人员。她说,以前也经常接触表演,欢起剧社的演出让她积累了更多的舞台经验。

   专业与民间的“跨界”

  目前,欢起剧社日常经费由市南区文化部门提供。从节目制作到演出服装、音响灯光,这些剧社必需的支出全部由政府“埋单”。也因此,欢起剧社在成立之初就可以致力于打磨、提升节目的质量,而不用为资金发愁。

  与传统剧团的管理体制相比,“欢起剧社”作为一个公益性团体,通过激活社会文化力量,采取专业创作、专业排练和整合推广,打破了专业与民间的界限,形成了以市南区文化馆为核心、各界文艺爱好者为主力的运作模式,既契合了群众文化的大众化与娱乐化特点,又提升了活动的艺术性。

  “原创作品植根于社区,服务于居民。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并最终演给老百姓看,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方健认为,剧社顺应时尚化、个性化文艺潮流,立足于接地气的原创宗旨,通过专业创作与民间实践的有机整合,实现文化输送与观众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

  今后,欢起剧社还将继续更新剧目、扩大队伍。董婷说:“专业与民间的‘跨界’兴许能孕育出群文活动的又一品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欢起剧社也能像‘开心麻花’那样有自己的粉丝和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