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口碑差票房好成常态 跟风成"炮灰"更多

19.01.2015  17:08

    自2012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大陆上映以来,国产电影圈就吹起一股青春片之风,以年轻人为故事主角、讲述年轻人爱情、成长故事的青春片屡屡创下票房佳绩,在去年国产片票房前十榜上拿下4席,年轻偶像、年轻导演开始崭露头角,就连老导演们也开始涉足青春题材,绝对不敢忽视年轻人市场。

  但是,国产青春片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除了少数红得发紫的幸运儿之外,跟风的“票房炮灰”更多;口碑差票房好也成了青春片的常态。   文/广州日报记者 黄岸   票房有奇迹 但跟风成“炮灰”的更多   据统计,2014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达到296亿元人民币。其中,在36部票房破亿的国产影片中,以年轻人为主角或描写年轻人成长、爱情故事的青春片对票房的贡献不容小觑。其中,有两部描述校园生活的青春片成绩相当亮眼——《同桌的你》出人意料地拿到近4.6亿元票房,《匆匆那年》更是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中突出重围,收获近5.8亿元票房,与主打年轻人市场的电影《后会无期》、《小时代3》一起打入2014年国产片票房排行榜前10位。   然而,除了这些少数红得发紫的幸运儿之外,国内每年产出的青春片堪称海量,更多的青春片因种种原因而被埋没在了茫茫“影海”之中。也有不少青春电影遭遇“影院一日游”,甚至根本没人知道它曾经上映过,最终只能沦为票房“炮灰”。   广州金逸珠江院线经理谢世明认为,在跟风成性的电影圈出现这种现象很正常:“当年《疯狂的石头》火了之后,就出来一堆‘疯狂’系列电影,《泰囧》之后一堆公路喜剧跟风,一旦看到一个成功案例,马上就会出现很多跟风之作。但很多电影话题不足、明星不多,再加上本身质量也不行,很有可能票房不好。”   青春片大数据   谁在看青春片?   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观影观众已经从2009年的25.7岁下降到21.4岁,90后观众正在成为中国电影观众主力军。   谁在拍青春片?   与早些年只有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少数几个导演才能堪称大腕相比,年轻导演在近年迅速崛起, 在2014年,韩寒、郭敬明、郭帆、陈正道、肖央、田羽生六位80后导演挤入亿元票房俱乐部,他们的电影无一例外讲述的都是年轻人的故事。而最近上映的电影《谍·莲花》及《青涩日记》更是让90后导演跃上舞台。而老导演们也不甘示弱,顾长卫以《微爱》首度尝试现代都市青春题材,连张艺谋、徐克都曾表示,《归来》、《智取威虎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   谁在演青春片?   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观众观影前会关注演员的阵容。这也让如今的电影越来越倾向于让年轻演员担纲。2014年,彭于晏、林更新、陈赫、杨子姗、杨幂、周冬雨、王珞丹、谢依霖等年轻演员都成了片方争抢的香饽饽。而在2015年,可以预见还有更多新的年轻偶像走入大银幕,鹿晗加盟的电影《重返20岁》上映10天票房破两亿元。即将上映的吴亦凡电影处子秀《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票房也被多方业内人士看好。   影片质量差票房好成常态   狗血的剧情、老套的故事、令人审美疲劳的老梗,或者彻底沦为粉丝电影,近几年来虽然青春片屡创票房佳绩,但遭到的观众诟病也不少。有网友戏称:“所谓的国产青春片,无非就是一分手就下雨,一闹别扭就堕胎,这根本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没有那么不堪!”虽然票房“钱景”相当走俏,但青春片的口碑却一直存在争议,除了被吐槽“不堕胎不青春”,也有不少影评人认为,与周边国家相比,国产青春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泰国、韩国青春片的热潮来得比我们更早,质量也更好。”   此外,口碑越差票房越好也成为国产青春片一大怪现象。去年票房最高的青春片《匆匆那年》在豆瓣网上评分仅有5.4,《小时代3》遭到网友疯狂吐槽,票房照样高居榜单前列。   业内意见: 青春片热潮远远未退   青春片成了不少业内大公司的摇钱树:博纳影业2014年的单片冠军为《后会无期》(6.2亿元),乐视影业2014年的单片冠军为《小时代3》(5.2亿元),华谊影业去年的单片冠军为《微爱》(2.8亿元),三部都是青春片。虽然光线影业去年的单片冠军为《爸爸去哪儿》,但《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两部卖座青春片同样为光线发行。在榜样的鼓励下,今年还将有大批青春片“袭来”。改编自畅销小说的《左耳》、《何以笙箫默》,李玉导演新作重口味青春片《万物生长》、由何炅执导的《栀子花开》都定档今年上映。而在院线方面,同样认为青春片未来将继续形势看涨,谢世明告诉记者,对于青春片接下来几年的发展,他持乐观态度。   娱评   既然青春留不住,   何必再去糟蹋它   王振国   青春怀旧题材一拍再拍,一火再火,原因大概是感叹青春不再的人太多了,面对生命中最难忘的记忆,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只是,中国的电影制片人已经把青春弄成一坨快消品,把一代人的记忆如法炮制,快速上市。   比如《匆匆那年》,有人批评它旁白矫情,有人批评它情节莫名其妙,不讲逻辑,有人批评它滥用和拼贴80后青春时代的符号,这些都对,但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它不是一部正常的电影。   你可以叫它流行音乐MV集锦,你可以叫它声画拼成的PPT,或者是一段抒情散文视频,但就是不能将它称为一部电影。没错,唯美的慢镜头,不着调的爱情叹谓,矫情的旁白,无论男女主角多么浪漫,最后都要想尽方法把他们分开,《匆匆那年》跟早年流行的抒情散文电视节目没两样。   再高的票房,也不能掩盖电影的问题。《匆匆那年》主演的颜值高则高矣,可惜都是面瘫,只有郑恺扮演的男配角勉强过得去。情节虽然跌宕起伏,但转折靠的都是女主角自作孽作死,或者,让主角每到紧要关头总是鬼哭狼嚎,难道这才叫做感情丰富?为什么青春片里的人都不会用正常人的思维来处理问题?为什么他们总是拼命地、离奇地害死自己?这成了2014年我不解的最大悬案。最不靠谱的是,你能相信,这帮成熟得够资格生娃的男人女人,能像是高一的学生?30岁的人,能演得了16岁的少男少女?为什么不用真正适合角色的新人?说白了,因为让明星来演圈钱更容易。   在我看来,这样把心思放在如何植入广告而不是拍好电影的做法,是廉价贩卖了一代人的青春,对电影也缺乏基本的尊重,根本谈不上什么电影情怀,本质上是把怀旧青春片套路化公式化。   年度金曲+历史事件=中国式青春爱情片,看到中国观众这样的消费习惯,估计中国的电影制片人都笑醒了,何必努力何必辛苦,从剧本、表演到细节都这么随意的电影,居然能随便卖几个亿,还不赶快再拍一部!   对青春片不能一竿子打死   黄岸   不能因为少数的几部青春片,就一竿子打死国产青春片,通通贴上“烂片”的标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虽然时下的青春电影代表不了80后、90后大多数人的青春,但也部分反映出了现代年轻人的某种状态,且从目前的票房看来,它至少还是让一部分人产生了共鸣。以及时下年轻观众对于青春片有巨大需求。   青春片中也有不少带有正能量的好电影,从小成本制作《青春派》到青春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都创下不俗口碑。而更多的青春片也不再只局限于“怀念青春”,转而聚焦到年轻人的生存现状。例如不久前上映的《微爱》,探讨的就是“北漂”一族混电影圈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