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的“山东样本”

20.12.2015  13:02

  近日,我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过专家评审等环节后公布,共有95项入选。至此,我省共有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体育等种类在内的46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列。

  这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烟台剪纸、滨州剪纸、高密剪纸、莒县过门笺等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7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5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1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金字塔式”的非遗保护体系。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依托了我省60名国家级传承人,324名省级传承人,1617名市级传承人和4339名县级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方面,我省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人本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多项措施,形成非遗保护的“山东模式”,取得显著成果,赢得广泛赞誉,被当作全国推广学习的样本。

  “非遗传承人既是现有非遗项目的承载主体也是非遗项目传承的主体,我作为济南形意拳的传承人,有责任将济南形意拳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在今年年初举办的“齐鲁非遗大讲堂”上,山东省级非遗项目济南形意拳传承人杨遵利在交流经验时说,“武术类的非遗项目应该在有文化氛围的地方得到传承。现在,我在高校内创建了大学形意拳协会,举办了武术形意拳培训班、讲座。一批大学生逐步了解和学习了济南形意拳,有的还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形意拳的传人。”

  “开办‘非遗大讲堂’,区别于‘走马观花’式的培训班,重点是请不同非遗门类的名家来讲课,讲保护单位和传承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经验,同时也讲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说。“齐鲁非遗大讲堂”是山东提高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基本素质的途径,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举措。今年,通过三期“齐鲁非遗大讲堂”将全省的省级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轮训一遍。“以前只知道有非遗保护政策,具体内容不清楚。”宁津杂技传承人刘俊昌认为讲堂的授课内容很“到位”。“通过听课和经验交流,明白了传承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跟各地的传承人学到了不少实际技巧,例如开展与中小学的合作,对于传播杂技非遗知识和招收杂技传承人会很有帮助。”刘俊昌说。

  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杨洛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板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建立木版年画传习所,坚持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近年来,杨洛书广收学徒传授技艺,培养年画制作各种专业人才30多人,其中包括国外徒弟2人,开展技艺传承,年产年画100余万张,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央财政每年对每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给予1万元补助,山东省级财政每年对每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给予6000元补助。”李国琳介绍说。“有了一定的传承资金,我省还引导、鼓励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活动。省有关部门与传承人签订《传承目标责任书》,要求每个代表性传承人至少收徒3名,并建立了考核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对常年未履行传承义务的,视情况给予警告,甚至取消代表性传承人资格。”据悉,截至目前,全省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履行传承职责,共收徒13470多名。

  泰山皮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正在从事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超乎寻常。除了传统的泰山皮影表演之外,皮影电子商务公司负责移动应用的开发,皮影影视制作公司进行皮影动漫的制作,皮影餐饮公司打造皮影主题餐厅……泰山皮影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俨然成为一项以“皮影”为主题的创业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对符合生产性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规律。这既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力,也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李国琳评价说。为此,我省制定了《山东省文化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和《山东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鼓励传承人按照文化传承规律进行生产性保护和衍生品开发。据了解,目前,山东省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达到39000多个,年营业收入接近200亿元,利税30多亿元,从业人员达265万余人。

  2015年12月1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这部具有山东特色、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为加强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