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突出非遗整体性保护 推进非遗文化惠民工程

10.10.2014  11:49

  这个国庆长假,青州古城古街区的石头路上,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有游客游玩。当地非遗项目的现场展示表演,不仅让非遗传承有了生命力,而且让民众乐在其中,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这也是第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主题“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生动写照。

  本届非博会于10月10日至13日在济南举办,将集中组织举办非遗项目展示交易、非遗优秀剧(节)目惠民展演、优秀非遗创意衍生品和非遗保护创新成果推荐项目展示、非遗项目对接洽谈和交易签约会、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论坛、非遗项目进校园展示等8项活动以及“好客山东·美食非遗”齐鲁美食文化展等系列主题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群众生活,也依存于群众生活。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表示:“我省近些年一直致力于推进非遗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显著。”

  自2010年以来,由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连续主办的非博会,已经成为全国非遗“东部一会、西部一节”之一的著名品牌。而非博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持续增强,也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名录项目153项、省级名录555项、市级名录1957项、县级名录7019项,四级名录体系不断完善。此外,我省逐步完善传承人扶持机制,建立传承人培训制度,近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00多场次,培训各级各类传承人10万多人次。截至目前,全省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收徒12390名。

  山东是非遗大省,全省各级非遗项目数量众多,但相应地也面临着更大的保护和传承压力。经过几年努力,我省抢救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大弦子戏、黑陶烧制技艺等100多个珍贵、濒危、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扽腔、沾化渔鼓戏等210多个项目恢复或新建剧团和传习所,增加人员、排演新剧目,重新获得生机。

  此外,我省非遗项目的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不断推进和加强。据统计,目前我省有3家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全省共有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38780多个,年营业收入189亿多元,利税29.56亿元,从业人员达128万余人。

  “我省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在非遗得到保护传承的同时,也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徐向红表示,生产性保护是针对部分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项目采取的一种非遗保护方式,目的是鼓励这些非遗项目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得到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既推广了非遗项目,也弥补了非遗保护经费的缺口,创造了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我省致力于推进非遗文化惠民工程。今年以来,省文化厅引导全省依托非遗项目包括传统地方戏曲、曲艺、音乐、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门类的文艺表演团体,面向群众广泛开展非遗惠民展演展示活动。截至目前,全省共开展下乡演出1400多场次,观众达280多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

  非博会期间,主办方还将举办系列非遗剧目惠民展演活动,演出优秀非遗剧目昆曲《牡丹亭》、吕剧《姊妹易嫁》,柳子戏《张飞闯辕门》、《关公斩貂蝉》,豫剧《花木兰》、《包青天》等,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等免费观看,让市民群众参与、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据非博会济南市筹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迎办非博会,济南市还组织策划了近200场非遗传承接力、文化惠民演出季等特色文化活动,各级文化馆、文化站展厅不间断地组织非遗图片和实物展示活动,扩大了非博会的影响力,让“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一主题更加深入人心。(记者 王红军)

 

(责任编辑:宗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