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看金乡 一个保护与传承的有益范本

04.03.2016  00:13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明的活水源头,被全世界认同为文化皇冠上的一颗名珠。如何保护与擦亮名珠,让“非遗”继续光照当下,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课题。山东作为名副其实的非遗文化大省,目前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截至2015年,17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占全国总数的12.6%,位居省域地区第二位。那么非遗申报后时代的守望,山东各地该如何做好保护与传承文章?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金乡,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有益样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明的活水源头,被全世界认同为文化皇冠上的一颗名珠。如何保护与擦亮名珠,让“非遗”继续光照当下,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课题。山东作为名副其实的非遗文化大省,目前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截至2015年,17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占全国总数的12.6%,位居省域地区第二位。那么非遗申报后时代的守望,山东各地该如何做好保护与传承文章?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金乡,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有益样本。

  有着“书山曲海”之美誉,又是山东省出了名的“戏窝子”,金乡非遗资源十分丰富。目前,金乡全县具有挖掘整理价值的非遗资源就有300多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市级非遗项目12项、县级非遗项目66项。其中金乡四平调、“山东落子”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这也是济宁市唯一一个有两项说唱艺术被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县区。

  金乡丰富的非遗资源蕴藉于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2000多年的建县史下,儒、释、道、兵等多种文化的碰撞交融,千古流传以“鸡黍之约”为代表的诚信文化,以及四平调、山东落子共同打造了金乡地域鲜明、特色独具的非遗文化。如果这些资源属自生性优势,那么如果没有非遗文化后天保护与传承的得力,这些珍贵的乡村文化记忆也将如名珠散落。

  在非遗保护的“活态”传承上加以时代的新创造。一方面让非遗事融于生活,娱乐生活。非遗源于生活,将非遗归于生活,重新融入生活,惠及寻常百姓,才是最适合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将每年的“一村一场戏”与非遗原生态保护相结合,让专业院团和庄户剧团参与送戏下乡,把四平调、山东落子、山东琴书、快书、快板、坠子等非遗节目搬上送戏下乡的舞台,让一大批濒危的非遗项目在动态中得以传承,并再现生机。另一方面,活态传承关键在于传承人。金乡对四平调、山东落子、简板大鼓等重点非遗项目的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和影像志的全面记录,并组织开展四平调、落子、琴书等重点保护项目的传承培训。比如“山东落子”传承人张青敏创新表现形式,将“单口落儿”创新为“双口落儿”,让 “山东落子”更有市场,更受观众欢迎

  让非遗成为精神产品的源头索引,在服务社会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非遗负起文化建设与价值引领的重任。通过非遗文化来确立秩序、凝聚人心,更容易增强个体对文化与社会价值的认同,从而增强文化自觉与民族自尊心。金乡县9镇、4个街道的每个镇街都有自已最具代表性的戏曲曲艺类非遗项目。“一乡一艺”,突出各镇街特色,用各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来塑造区域文化图腾,建立各镇街的文化地标,让辖区内老百姓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风尚。而以山东琴书、四平调等戏曲曲艺形式演出过的《鸡黍之约》,则是古代山东人有担当、讲诚信的有力佐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诚信文化资源。

  金乡听大戏,泥土酿沉香。这大戏,既是百转流媚、华丽生辉的传统文化大戏,也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