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山东实践——山东省沿黄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纪实

15.01.2016  15:32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立足于全面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自“十五”末开始,山东省率先在全国全面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经过10 多年的探索实践,特别是“十二五”以来, 山东各地坚持“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运作思路,农村饮水经历了从饮水解困到饮水方便,再到饮水安全的历史性转变。 

  截止2015年年底,山东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受益人口6000多万人。其中,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沿黄地区饮水安全建设。 

  地质特殊 沿黄地区农村饮水问题令人担忧 

  山东省沿黄地区,涵盖菏泽、聊城、德州、滨州、东营市和济南北部、济宁西部45县(市、区),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2000多万人,县区总数、土地面积、农村人口均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受制于特殊的地理构造,山东沿黄地区绝大部分浅层地下水高盐、深层地下水高氟或高碘。这一地区供水水源,成为长期困扰各地的老大难问题。 

  以德州为例,浅层水中含盐量普遍在每升2克以上,有的达到4—5克甚至更高,深层地下水含氟量超出国家标准的4—8倍。 

  由于地下水质较差,水处理必须采用除氟、除铁锰装置、反渗透膜、电渗析法等特殊水质处理工艺,由于水处理装置成本高、工艺技术复杂、能耗高,加之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水质不稳定现象,从而影响供水水质。 

  因水质造成的满口黄牙、“喝水越喝越渴”,一度成了当地人们的挥之不去的“标志”和“尴尬”。 

  积极探索 建设平原水库积蓄“源头活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沿黄地区就开始尝试建设平原水库蓄水工程,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缓解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多年实践,山东逐步探索形成了“修建平原水库,引蓄黄河水作水源;确立一县一网规模化集中供水模式,整县制解决当地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的总体建设思路。山东省水利厅先后组织编制《沿黄地区饮水安全平原水库建设规划》,出台《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供规范和依据。 

  在沿黄地区积极倡导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推进平原水库建设,努力打造“一库一厂一网”或“二库二厂一网”供水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东营、滨州、德州等地统筹考虑,科学规划,静心实施平原水库供水工程,基本解决了辖区内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尤其是德州市于2013年年底整建制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全市580万城乡居民吃上了同源、同质的安全水。 

  从已建成供水工程的运行情况来看,以平原水库为水源的供水工程运行最好,水源水质都在Ⅲ类水以上,水厂管理规范,水源水质有保障,建设平原水库,由此成为解决沿黄地区饮水安全的成功路径。   

  开拓思路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沿黄地区是粮食主产区,地方经济欠发达,资金成为制约平原水库建设的主要因素。 

  据山东省水利厅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全省平原水库规划总投资98.17亿元,其中省级投资约19.63亿元,地方配套近80亿元,这对市县地方政府是不小的压力。 

  山东各地上下一心,不等不靠,积极开拓思路,多方筹集资金,闯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山东省政府积极出台支持政策。考虑到省级已开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拓宽和扩大了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和规模,为最大限度减少筹资成本,所需资金优先从省级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和省财政预算中统筹解决。省级资金采取“先干后补、压茬进行”的方式进行补助,成熟一个、开工一个、补助一个。 

  多方开拓融资渠道。在保证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利用与水发公司合作的平台,积极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引进外资、民营资金等社会资金参与到饮水安全平原水库建设中来,以资金为纽带,明显所有权,成立股份公司,拓展资金来源多元化,破解水库建设资金短期的问题,为饮水安全平原水库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多措并举 加快沿黄地区平原水库建设 

  饮水安全,民生大事。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提出要求,分管领导同志多次召集省发改、财政、国土和水利等部门研究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平原水库工程建设,在各地都成为一号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写进省、市、县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每年省市县综合考核的内容。 

  2012年3月29日,山东省政府在德州召开沿黄地区饮水安全平原水库建设工作现场会,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四部门代表省政府与沿黄七市分管市长签订了饮水安全平原水库建设任务责任书,明确了省直各部门的职责和地方政府的责任。 

  在加快平原水库工程建设的同时,各地同步建设高标准供水水厂,配备水质化验及净水消毒设施,铺设供水管网覆盖县域内所有村镇,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平原水库全部建成供水后,沿黄地区2359万农村群众将喝上与城市居民一样“同源、同网、同质”的自来水,从而彻底结束喝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氟斑牙、甲状腺肿大等水源性疾病将从此绝迹。据统计,每人年均减少医疗费用50元以上。 

  近几年,随着自来水的普及,洗衣机、太阳能、冲水马桶走进千家万户,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消费的增长,为山东省沿黄地区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赵新 赵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