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绿色发展论坛举行

30.11.2016  16:37

2016年11月11日,首届绿色发展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弹性城市和水:中德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作为环保先行国,德国在弹性城市(也就是城市的抗冲击能力、调适能力、再造能力)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值得中国同行学习和借鉴。例如,根据德国莱茵-鲁尔等地区的经验总结,弹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基础设施,而是一个包括技术标准、政策法规、融资渠道、参与式治理等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以消费者为中心”等先进理念,值得中国借鉴。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于信汇指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尤其是水灾害)将会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因此,提高城市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弹性城市建设的原则、模式、路径、策略等的认知亟待深化。在这方面,中国和德国面临共同的挑战,如2015年“尼克拉斯”飓风重创德国,2016年“莫兰蒂”台风重创中国福建地区,两次风灾都造成人员伤亡和交通中断等严重灾情。如何借助弹性城市建设等举措应对共同的挑战?中德双方为此展开交流,对于双方都大有裨益。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出席会议并致闭幕辞。王振表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现在对于弹性城市与水资源管理的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怎么让城市更加有弹性,更加适应气候变化,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挑战,对于一个城市管理,包括我们的环境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的城市弹性,要体现在规划上,建设上,还要体现在制度法规上。很多东西我们确实还是空白,或者比较欠缺,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会议分为“气候变化与城市适应”和“在河流与水资源管理领域通向弹性城市之路”两部分,围绕中德两国弹性城市建设的理念、模式、挑战与展望开展深度交流。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冯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潘启泰(Stefan Pantekoek)、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环境法研究中心主任何卫东、上海社会科学院宣传部部长李轶海等分别主持开幕式、闭幕式和研讨。

周冯琦发表了“中国弹性城市建设挑战与路径”报告。其他发表研究报告的专家学者来自德国路德维希港、汉堡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基础设施安姆维特咨询公司等机构专家;中国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环境科学院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