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13.08.2015  13:22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武装,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代代相连的民族血脉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先后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 “党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同时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上述重要论述,为如何认识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即“为什么两者能融合发展”和“两者怎样如何融合发展”的问题指明了基本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有着深厚东方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为何能够迅速接受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最终选择其作为民族解放、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武器?这绝非历史的偶然。作为一种外来意识形态能够为中国人所认同接纳,除了起决定性作用的外部客观因素——中华民族救国图强的现实需要外,其内部主观因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融合发展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现代工业文明,根植于西方哲学思想,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古代农业文明,根植于东方思维习惯,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但从思想观点、理论特质分析,两者既相通契合,又差异互补,还互不排斥的固有属性,构成了两者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一)两者相通契合。剖析对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观点,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契合相近:一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福祸相依”、“一分为二”等思想高度一致;质量互变规律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等论断相通;否定之否定规律则与“至则反,盛则衰”,“去故取新”等观点内涵相近。二是实践观点。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注重实践,从春秋时期“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到明清时期“行知合一”、“经世致用”,重视实践的思想一脉相承。三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孔子将“人”作为其仁学核心,提出“人者,天地之心也”;老子认为统治者须顺应民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重视人、重视群众的观点比较近似。四是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传统文化描绘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十分接近,让中国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两者差异互补。马克思主义内容博大精深,但显然不能涵盖人类思想文化的全部,同理,中国传统文化也必然存在缺陷和不足,因而,两者的差异互补具有历史客观性。从理论特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民主科学、革命斗争、理性思维的特色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人生伦理、道德修养、悟性思维的特点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人生哲学、道德伦理居于主体地位,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性善论、义利观、孝道观等思想,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后,仍是中国人代代传承的精神支柱,而这些思想恰好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伦理关注不足的缺陷。

  (三)两者互不排斥。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客观真理,不是僵化教条,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内容、完善自身的理论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必定不排斥其他优秀文化成果对其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同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显著特点,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使中国传统文化虽历经磨难仍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两者都具备的开放品格,为其融合互通提供了可能。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实践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探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从其精神内涵和思想源泉来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联系统一、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与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厚滋养。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均可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源,实践论、矛盾论则是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辩证法与传统文化相关思想结合起来,等等。

  (二)邓小平理论与传统文化。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承前人又敢于突破陈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思想营养。如改革开放战略传承“革故鼎新”、“通变救弊”思想;小康社会战略布局继承“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和而不同”思想被吸收在“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之中,等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传统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实践,继续挖掘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如“与时俱进”,发展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又融入中国元素的“实事求是”思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了融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民本思想为一体的“为人民服务”理论;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修身养德思想,提出党建理论,等等。

  (四)科学发展观与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样大量吸收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如“以人为本”,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官德思想的精华;和谐社会理论,则继承和谐相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等等。

  (五)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吸收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源,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升华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系列讲话和战略部署中,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严三实”作风建设、“忠诚干净担当”干部素质要求、“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活动等,都批判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新、民本、官德、教化等思想。

   三、当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老祖宗”也不能丢。同时,按照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对两个“老祖宗”进行创新发展,发挥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共同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应当解决两项历史性任务:其一,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总结概括、提炼升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化、现代化、大众化。

  当前,两者融合发展,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从两者融合发展的领域看,在党领导的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推进了两者的融合发展;但在面向社会大众的公民道德建设领域,马克思主义宣教与弘扬传统文化明显脱节。二是从两者融合发展的内容看,主要是用传统文化来解释、表述、宣传马克思主义,较少采用马克思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批判、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

  依照上述分析,当前推进两者的融合发展,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讲话精神来指导和统领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在具体工作层面,应着力作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抓紧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总结梳理和创新发展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遵循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对浩若烟海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扭转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盲目照搬照抄传统的错误做法,由宣传文化部门尽快编撰出适合干部、群众、学生等不同群体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党校、进课堂、进电视、进网络、进教材、进头脑,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第二,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和普及的内容与形式。适应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新形势,摈弃空洞乏味、陈旧说教的政治宣传形式,进一步创新思想教育方式,以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为重点,以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重点,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能力为目标,打造符合时代精神、人们易于接受的新语言、新表述,采用大众化、现代化的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持续加强以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从其思想内涵和理论特性来看,马克思主义用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用于指导道德修养、构建伦理关系,开展公民道德建设两者都不可或缺。要进一步推进两者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升华,实现民族精神、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次融合,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作者:北京市密云县政府副县长 郭洪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