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能否成为“第四主粮”?还要翻过多道坎

26.01.2015  02:29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简报》,目前,中国的粮食总需求为6亿吨,预计2020年会达到6.7亿吨,2030年达到7亿吨,粮食需求呈增长态势。对应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应该说,粮食产量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表示,目前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谷物的进口量仅占国内产量的2.4%,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这个时候提出马铃薯主食开发,是因为拼资源拼消耗的粮食增长方式不可持续,需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需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需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需要在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这“四新”要求,“逼”出了马铃薯主食开发思路。   从资源约束来看,我们的粮食生产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统计表明,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1/3的化肥;我国耕地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粮食增产的背后土地污染、地下水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节水角度来看,马铃薯生长需水较少,其最低蒸腾系数比小麦、水稻要低得多。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扩种马铃薯潜力很大。   从营养角度看,马铃薯主食开发有利于改善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万宝瑞介绍,马铃薯被称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增长、预防高血压、高胆固醇以及糖尿病,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