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高密市立足保护性传承 夯实非遗发展根基
高密不仅仅是莫言的家乡,也是全国唯一拥有四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剪纸、泥塑、茂腔、扑灰年画)的县(市、区)。近年来,高密市抓住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契机,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立足先保护,在保护中再现“活态传承”,有力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一、政策扶持作基础。 2011年高密市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先后制定出台《高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高密市加快推进民间文化艺术工作的实施意见》、《高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研究所及民间艺术大师工作室认定标准、资助及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非遗项目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如在对茂腔的扶持方面,2008年高密市政府出资委托潍坊幼教特教学校专业培养了40名青年茂腔学员,并先后出资创排了《洼里人家》、《红高粱》等多部大型现代茂腔戏,将高密茂腔的传承和推广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时,高密还根据非遗项目的类别和区域设立33处“生产保护单位”,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业务指导和帮助打通销路等鼓励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已有10多个非遗种类和项目受益。
二、名录完善促保护。 高密共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8个,市级23个,县级83个。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12名,市级29名,县级54名,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高密市在积极完善非遗名录体系的基础上,注重针对各级非遗项目特点和传承人优势制定专项传承计划和目标任务,鼓励传承人自觉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创新开展传承工作,目前收徒6人以上的传承人已占到传承人总数的80%以上。推动实施立体式传承,剪纸、泥塑等4个项目的传承人在全市中小学开设了艺术课程,茂腔代表性传承人采取“一对一”方式定期到全市20多家庄户剧团进行茂腔指导。同时,举办濒危项目传承人培训班,每年市财政安排40万元对濒危项目进行重点扶持,鼓励传统舞蹈地秧歌、撅登官等濒危项目创新发展,如高密市凤城艺术团将地秧歌等民间艺术融入现代舞蹈中,创作了《四宝情韵》、《跟着爷爷学地跷》等舞蹈,深受观众喜爱。
三、场所建设立平台。“ 有场所才有发展空间”,目前全市已成立以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为主体的10多处非遗传承场所,建成高密茂腔、扑灰年画和民间艺术3处非遗综合性传习中心,在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成立“高密市民间艺术研究所”,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物质载体。同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设置固定非遗展示场所,自2008年以来先后在市文化馆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陈列厅,在博物馆设立民俗厅和老扑灰年画珍品展厅,在柴沟镇设立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这些场所均已成为向人们展示非遗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
四、对外宣传搭舞台。 注重对非遗项目进行展示性保护,自2010年以来高密连续举办了山东(高密)民间艺术节暨中国剪纸邀请展、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等节会,组织开展了民间艺术精品展、老扑灰年画精品展、茂腔周等活动,对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普及效果。先后组织力量编辑出版了《中国木版年画-高密卷》、《高密民间艺术精品选》、《高密民间艺术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四宝“茂腔、扑灰年画、剪纸、泥塑”丛书》、《高密扑灰年画精品集》、《中国扑灰年画之乡-山东高密》、《高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汇编》(四卷)等文化书籍,拍摄了高密茂腔、扑灰年画、剪纸、聂家庄泥塑等四个项目宣传片,全国发行了《西京》、《罗衫记》等24出茂腔传统戏碟片,受到全国各地戏曲爱好者的喜爱。同时不断创新宣传推介方式,2011年与青岛科技大学共同策划制作了茂腔《墙头记》等系列动画剧目,将茂腔经典曲目改编成青少年喜爱的动画,赋予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新的形式和内涵。在电视剧《红高粱》中融入茂腔、扑灰年画、剪纸等非遗元素,通过荧屏潜移默化的作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
五、项目建设强根基。 在引导打造先进文化的同时,高密意识到只有将非遗引进市场因素,才能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强的生命力。2012年开工建设占地600亩的红高粱民艺民俗村,预计建成后可实现营业收入5700万元,利税3000万元。注重非遗活态传承项目建设,目前已纳入保护的晏婴墓、胶河湿地公园、万松园;刘墉纪念馆、顷王冢、汉墓群;城阴城遗址、西部原始湿地等区域逐步打造形成了一道道丰富的人文景观。在莫言家乡东北乡文化发展区、胶河湿地公园等著名旅游景区内,将非遗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在道路两侧栏杆、广告牌等显著位置融入非遗元素,不断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增强景区的吸引力,促进了非遗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采取一系列生产性保护措施,在民艺民俗资源丰富、民间艺人集中的姜庄镇先后成立红高粱民俗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扑灰年画研究会等,为民间工艺品生产在信息、原材料、产品销售、技术革新等环节上提供一站式服务,激励民间艺人不断扩大规模,增加新产品,开发新工艺。
高密市在政策、资金和发展环境上的大力扶持,夯实了非遗传承发展根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与市场经济“同生共赢”。现在的高密,文化气息随处可现,许多民间艺人纷纷“重操旧业”,全市从事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制作的业户有1300多家,专业人才2000多人,年总产值5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