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考4大谣言6大骗局大家千万别信
高考明天就要来了,和高考相关的谣言和骗局也多了起来。6月5日,教育部给大家梳理了一下往年常会出现的高考谣言和骗局,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注意。
4大谣言
谣言1 XXX的准考证丢了
“朋友捡到一个准考证,有认识的通知一下:姓名:×××……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
真相:同一信息多地散布,联系电话多为虚假。其实早在2012年,就有“×××的准考证掉了”的谣言,年年考试,年年传谣,骗子们,快放手吧!若真捡到高考准考证,最快捷的归还方式,就是与准考证上的报名单位联系,这个报名单位一般就是考生的学校。考生若丢失准考证,可由所在中学或街道出具证明,到所在区高招办,办理挂失及补办手续。
谣言2 英语要退出高考
“英语改革教育部最新通知”曾经被疯狂转发,有的说英语要退出高考,有的声称2017年高考英语分数将大幅提高。
真相:教育部对考试招生制度方案会“先试点再推广”,并会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方便考生和家长了解。
谣言3 花钱能买试题
每年高考语文还没开考,网络上就已“剧透”出N个版本的高考作文题,引发疯转。
真相:高考试题属国家绝密材料。高考试题的保管和运送都有严密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因此考试前,试题是不可能被泄露的。
谣言4 阅卷老师只顾赶进度,不管对错
一条内容为“高考阅卷老师冒死揭露内幕,学生前途就是这样被耽误”的信息引人关注。内容是说高考阅卷工作,只为赶进度不管对错,且会跨科阅卷。部分网友大呼“难怪自己当年高考分数低于预期值,原来就是这样被坑的”。
真相:有关人士披露阅卷流程和细节称,高考阅卷人员遴选过程严格。为了充分理解当年高考试题吃透评分标准,评卷老师还要接受严格的岗前培训。培训中老师们会对标准卷进行试评,绝不可能跨科阅卷。一旦发现评卷老师可能存在问题,卷子都会复查重评。阅卷结束后,相关部门还会对试卷多次校验。
6大骗局
骗局1 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获取考生信息
诈骗分子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骗子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骗局2 以高考为由头实施木马诈骗
诈骗者向考生和家长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短信,或是在网站上设置一个诱骗性的木马链接,只要点进去之后,木马程序便植入手机,获取关联银行卡等信息,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经网购消费变现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红包转账提现。
骗局3 以“特长生加分优惠”骗取考试费
骗子们称能办理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还会煞有介事地要求考生提供“特长生”资格证书,以此骗取钱财。甚至还会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租用办公地点、考试场地,设立小语种、艺术类提前招生考试现场,私自组织考试,骗取考试费和录取费。
骗局4 冒称军队机关人员进行诈骗
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工作人员诈骗,有的假冒军校领导、军队干部,吹嘘有“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更有甚者,编造虚设招生机构,伪造各种公文,诱骗考生和家长。近年来,军队保卫部门与地方公安机关连续破获多起假冒军队院校和国防生招生诈骗案件。
骗局5 伪造录取通知书骗钱
骗子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事先打入银行账户内。
骗局6 利用“定向招生”收取高额费用
一些骗子吹嘘自己可以弄到某大学自主招生计划、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公开叫价,收取高额费用。考生和家长一定注意,经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批准可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已对社会公布,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既要达到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标准,还要参加高考,并达到高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由高校按招生章程公布的相关规则择优录取。
家长谨防被补脑保健食品误导
随着2017年高考临近,一些家长在考生备战高考期间为其选购了各种保健食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关于高考期间保健食品的消费提示指出,我国从未批准过任何“补脑”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市面上所谓声称“补脑”功能的保健食品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食药监总局指出,截至目前,我国现有的27类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中没有“补脑”一项,考生成绩除了平常刻苦学习和积累,没有短时间提高智力和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家长和考生不可迷信所谓“补脑”产品。
食药监总局提醒考生家长,保健食品是特殊食品的一种,不能代替药物,食品宣传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作用。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