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16万元“高额彩礼”是个信号:男女比例失衡

27.02.2015  08:14

□ 周学泽

记者新春走基层,发现鲁西南农村一带订婚彩礼高达16万元,让普通农村家庭不堪重负。由于“男多女少,而且不少农村女孩去城里打工不回家找对象,导致农村青年男子找对象成了老大难,彩礼钱也‘水涨船高

’。”

从公开数据看,山东是全国性别比失衡较为严重的省份。1月28日,郭树清省长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直言:山东“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一些地方超过120∶100。”解决高额彩礼问题,需要移风易俗。但要看到,高额彩礼毕竟是表象,根子是男女比例失衡;去除表象,最终得靠人口政策发力。

遗憾的是,尽管人口性别失衡已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但我们却一直缺乏人口政策科学调整的最有力数据:青年适婚男女性别比。我们常以“总人口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描述人口比例失衡状况,这有可能低估了青年适婚群体性别失衡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要知道,人口中的“鳏寡孤独”者和适婚年龄以下的青少年,基本不存在人口生育问题,不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人口性别比数据中,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是青年适婚人口性别比。青年男女适婚人口性别比适中,组成家庭的概率就多,社会就多一份和谐稳定;青年男女适婚人口性别比过大,单身人数就多——不能说单身就素质不高,但社会必会少一份和谐稳定。

由于我国女性寿命平均比男性寿命高近5岁,老龄人口女性一般多于男性,老年人的性别比失衡要远远大于年轻人。有关统计显示,有些地方的高龄老人,女男比甚至达到100:48。而且婴儿出生后,还存在歧视遗弃女婴现象,女婴夭亡现象并不少见。因而,无论全国还是地方,只统计“总人口性别比”或“出生人口性别比”,极有可能掩盖了青年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严重性。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实下,逐步调整人口政策已是大势所趋,但正确的决策需要更精准的统计。16万元的“高额彩礼”是一个信号,它提醒我们摸清青年适婚男女性别比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良性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