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作家群”声名远扬

19.11.2014  13:05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鲁东大学萧平、张炜、矫健、曲波等30多位师生的文学成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鲁大作家群”的说法逐渐流行于世。“鲁大作家群”这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和文化成就在国内高校实属罕见,成为了鲁东大学人才培养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是学校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塑造出的第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形象品牌。

鲁大师生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时期,就有著名作家臧克家、何其芳、吴伯箫担任学校的领导或教员。上世纪40年代的胶东公学时期,学校培育了曲波(《林海雪原》的作者)、江波(《雾中过三峡》的作者)、孙波等一批建国后卓有建树的作家群。学校创办高等教育以后,师生的文学创作传统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进入上世纪80年代,“作家群”忽如火山喷发般迸发出炽热的激情,创作水平与作家数量上都得到了迅速提升,真正地体现出“”的特征与规模。作为鲁东大学作家群的领军人物,现任省作协主席张炜,鲁东大学78级学生,他的作品多次获得茅盾文学奖、全国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上海文学奖长篇一等奖等重要奖项。曲波,鲁东大学85级学生,国家一级作词,被业界誉为当代词坛上的“栋梁级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一员”。孙为刚,鲁东大学86级学生,其报告文学《远洋渔歌》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高中语文课本。宋别离,鲁东大学94级学生,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品《海的女儿》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新时期下,独特的创作传统也激励着在校学子的创作热情,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为“鲁大作家群”的壮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两个学子作家的偶然出现可以依靠地缘文化的无意支撑及哺育,然而“鲁大作家群”的成长从“无意”到“有意”,从偶然到必然却始终离不开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奉献笃行的园丁。学校以促进人的精神个性自由发展为根本,有针对性地打造适合文学创作的育人机制和办学特色。首先是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设置了以培养写作素质为核心的专业特色方向与课程体系,此举为山东省省内首创,为作家群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其次,为适应培养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求,学校以文学社团为依托,以文学刊物为园地,为作家群的成长提供了活跃的舞台与空间。学校一度出现了级级都有文学社的盛况,“贝壳”文学社、“同学”文学社、“大地”文学社、“树人”文学社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学子们依托社团,吟诗唱和,撰文切磋,激荡着青春的心灵。第三,为适应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以写作实习作为深化手段,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检验写作质量,促进写作水平稳步提升,为创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运行保障。第四,为适应学生创作成才的需求,学校以优秀作品的编辑出版、推荐发表作为转化形式,激励着代代学子作家由校园起航,点滴之积终成气韵斑斓。2013年,创刊35年的校内读物《贝壳》,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为连续性内部资料,为校内文学创作建立起习作发表的固定园地,进一步助推学子实现作家梦想。

2007年4月,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来校参观考察“鲁大作家群”展室并为其揭牌时,挥毫题词“人杰校灵”,高度评价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就。(鲁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