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运河流域传统音乐的传承和研究

09.04.2016  08:10

  “三月这里桃花开,杏花这红来李子白,金针开花一道菜……”轻松热闹的曲调从课堂中传出,原来是聊城大学音乐学院的同学正在学唱临清民歌《大实话》。将传统音乐带入课堂,这是聊城大学音乐学院所进行的“鲁西运河流域传统音乐传承研究”的一部分。

  近年来,聊城大学音乐学院的“鲁西运河流域传统音乐传承研究”以区域性地方文化为研究对象,在传承运河文化、弘扬传统音乐方面作出创新探索,成功入选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

  “在哪就有哪的优势。”聊城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吕云路说。聊城地处鲁西京杭运河山东段,受运河文化影响较早,兼容了运河文化多元和开放的特点。“这个项目注重运河文化与音乐学的互动关系,在鲁西运河流域民歌、歌舞、戏曲、曲艺、音乐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吕云路说。

   运河音乐是运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京杭大运河流淌千年,连贯南北,成为漕运要道。聊城作为运河上的重要枢纽,自古以来便是南北商人、艺人的集散地,南腔北调在这里相遇、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运河音乐是运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聊城的传统音乐既有北方的豪爽,又有南方的温婉,比如聊城八角鼓、临清时调、临清琴曲、冠县蛤蟆嗡等,都很有特色。”吕云路说,“正是因为运河所带来的文化融合,让传统音乐派生出各有特点的多种类型。”

  以鲁西民歌为例,受运河的影响较为明显,既有齐鲁的粗犷,也有吴越的委婉,形成了朴实自然、独树一帜的音乐特色。“像临清民歌《大实话》具有质朴、淳厚、粗犷、诙谐的特点;冠县民歌《腊梅花》具有运河沿岸《茉莉花》旋律的框架;《临清运河号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船工劳动节奏。”吕云路介绍说。此外,以聊城八角鼓、临清时调、高唐丝调、东昌木板大鼓为代表的鲁西曲艺也非常具有运河韵味。“这些曲艺形式多根据运河流域方言音律构成唱腔,其唱腔形成一套与本地语言相一致的旋律,虽然是‘唱’,但仍保持着许多‘说’的成分,有着极富当地特色的审美情趣。”吕云路说。

  “这些传统音乐很多都是纳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但有些还没有被纳入其中。”吕云路介绍说,“实现深层次的保护,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学术团队去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还需要进行抢救性的挖掘和保护。”

  鲁西运河流域传统音乐传承研究项目立项以来,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师生进行了详细的运河沿岸田野调查,制作有关访谈、曲谱、地理、民俗、方言等记录卡片资料两千余张,笔记约30余万字,收集整理了鲁西运河流域包括民歌、曲艺、歌舞、戏曲、器乐作品等种类的民间音乐第一手资料500余首,制作光盘220张,收集民间图书、乐谱118本。“这些珍贵的资料深化了我省传统音乐研究内涵,为区域音乐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范式。”吕云路说。

  把传统音乐带入大学课堂

  在聊城大学精品课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上,经常看到的场景是课堂变成了一场小型的传统音乐演唱会。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何丽丽作为这门课的任课老师,讲课时,何丽丽是边讲边唱;课堂作业时,是学生一个人独唱或者一个班级合唱。“学习传统民间音乐,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融入课堂里。课程学完,目标就是学生们能演唱50余首民歌,学生们从自己实践的角度发现传统音乐之美,调动起自己的主动性,这才真正完成了这门课的教学目的。”何丽丽说。

  把提炼后的鲁西运河流域传统音乐内容纳入课程体系,“这是我们的特色,是我们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吕云路表示,“有效地将高校课程和本土音乐有机结合,实现创新传承,对本土区域音乐文化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推广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最起码,我们要让来聊大学习的学生,知道聊城有什么,了解聊城传统音乐。”吕云路说。为此,聊城大学音乐学院以“多元办学”为宗旨,在教学中传授当地传统音乐,扩大影响力。鲁西运河流域传统音乐专题讲座每两周聘请一位民间艺人进入课堂,截至目前,共聘请东昌府区、临清、阳谷、冠县等县市的民间传承人13人,讲授内容涉及地方民歌、东昌木板大鼓、阳谷哨、柳林花鼓、临清吹腔等,受到学生的欢迎。

  “下一步,我们还会请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学校,让学生们更近距离地接触到咱们民族音乐的魅力。”吕云路说:“许多年轻学生可能更对现代音乐感兴趣,但传承传统音乐是我们作为高校的责任。”

  让原生态音乐走得更长远

  截至目前,鲁西运河流域传统音乐传承研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8篇,被CSSCI收录13篇;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编著2部,编著教材1部,获各级奖项3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大量亟待抢救的运河流域的传统音乐需要专业人才的挖掘、整理和编创,高校具有专业研究团队的优势,把这种理论优势转换成强势,是这些年来我们学院师生坚持研究的结果。”吕云路说。

  此外,《临清运河太平号》、《好一朵腊梅花》、“柳林花鼓”、“运河秧歌”等传统音乐、舞蹈在聊城大学音乐学院的重新编排下重获新生,登上舞台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将本土传统音乐进行二度编创、排演,将民间音乐搬至舞台演出,进一步传承、传播运河流域传统音乐,使其艺术生命力在舞台绽放。”吕云路介绍说,“这是鲁西运河流域传统音乐传承研究项目在探索传承创新的路上迈出的实践性的一步。”

  吕云路表示,学校目前要做的,就是首先在理论上形成基础,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对鲁西运河流域传统音乐展开梳理、研究,形成规模和系统;其次在实践上进行创作、改编,把传统音乐放在舞台上,并通过比赛、表演等方式发挥其魅力;在教学上更要重视当地音乐,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通过聊城大学音乐学院这个实践平台,通过校地合作项目实现校地对接,在科研、实践等方面实现了与地方的全面合作,具备让传统原生态音乐发展下去的机遇。”吕云路说,“作为高校希望能加强与当地文化部门、社会大众之间的联系,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为运河流域传统音乐创造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