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作画,他把祖传手艺变产业

31.08.2019  03:30

 

 

 

  一把普通的小麦秸秆,一幅精美的艺术画作,常人很难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而今年62岁的高唐农民李志海就做到了,他把农村随处可见的麦秸秆变成了具有产业属性的麦秸画,且即将实现量产。
  凭借麦秸画这门祖传手艺,李志海走上了第七届山东文博会的舞台,也拿到了第八届山东文博会的入场券。8月21日,记者来到李志海的农家小院,实地探访了这位农民艺术家的创作之路。
      用麦秸作画是祖传手艺
  见到李志海时,他正在创作麦秸画《教子》,只见他用微型电烙铁小心翼翼地往麦秸秆上轻轻一划,一道深沉的颜色就出现了。他说,这就是麦秸画,一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手艺。李志海是高唐县三十里铺镇车庄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家里种着20亩地,主要种小麦和玉米。种地之余,李志海还是一名小有名气的艺术家。
  走进他的小院,只见一棵老枣树结了满树的果子,笼子里的孔雀和火鸡一见有人来,激动地来回跑。就是在这个静谧而美好的小院里,李志海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作品:充满豪情的《鹏程万里》、自由奔放的《八骏图》、栩栩如生的《九鲤图》等。
  在这个小院的枣树下,李志海讲起了他自己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初,李志海的爷爷为了生计到大集上卖草编和简单的麦秸画,换来钱再给一家老小买粮食吃。“我们家五代人都会做麦秸画,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艺术。记得我的爷爷那时候在麦草上作画,还在老式暖瓶上用麦秆画蝴蝶。这些年为了供孩子念书,我一直在打零工,画画是最近几年才拾起来的。”李志海说。
  李志海用来作画的麦秸秆全部取自自家麦田。李志海一边干活一边说,任何一幅麦秆画作品的完成都要经历蒸、煮、浸、剖、刮、碾、贴、剪、烫、粘贴等十几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一幅画要分解开,分解到每一片花叶、花瓣,经过剪裁、熨烫,再组装、拼接成一个整体,最后粘贴在黑底布上,熨平、装裱、完工。每一项工艺都极其讲究。拿选材来讲,大麦、小麦、玉米、高粱、芦苇的秸秆都可以用来做麦秸画,这些秸秆要经过浸泡、蒸煮,再用剪子抛开,最终熨平。对于动物的须这种极细的部分,李志海也有自己的办法,他用五根大头针拴在一起,然后,在秸秆上划出极细的丝。就这样,小小的麦秸秆,在这位老人的手下变成了花鸟虫鱼、亭台楼阁。
      山东文博会上大放异彩
  李志海积极加入镇上成立的禅石书画院,他的麦秸画才能就是从这个书画院被发现的。在禅石书画院院长囤景义的推荐下,李志海成功登上第七届山东文博会的舞台。“县文联、书画院把我层层往上推,最后,我的作品参展了山东文博会。来看展的人们都很好奇,普普通通的麦秸秆为啥能做出这么逼真的画。”李志海说,在这届文博会上,他接到了来自外贸公司、画廊的多个订单。
  据李志海介绍,韩国友人对他的作品大加赞赏。在韩国友人看来,李志海的麦秸画有层次感、立体感,还有丰富的色彩,这是他们无法企及的。
  距离第八届山东文博会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目前,李志海正在为文博会加班加点地赶制麦秸画。他总共为今年的文博会准备了《泥土芬芳》《土肥瓜香》《年年有余》《丰收图》等十余件作品,据他透露,今年的作品全部是最新创作出来的,相比去年更加精致,更接地气。
      已成立公司即将量产
  如今,李志海的作品被广泛悬挂于酒店、宾馆、画廊等场所,也不乏个人收藏。他的画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寓意。拿《教子》这幅画来讲,它寓意是,教育孩子自食其力,从小拥有远大的志向。截至目前,李志海的麦秸画已经卖出了近百幅,大幅作品都在千元以上,小幅作品价格大都在几百元,且供不应求。
  “我打算把手艺传给周边群众特别是残疾人士,让他们能自食其力,每月都有收入。”李志海说。在他看来,麦秸画是一个非常适合在农村发展的好项目,因为它的原材料易得,男女老少都可以做,不但可以为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
  据李志海预测,未来几年,麦秸画的行情将持续向好。目前,在山东禅石书画院的助力下,李志海带头成立了高唐县诚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产业化运营之路马上开启。此刻,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把麦秸画变成父老乡亲的富民产业。
  “我们镇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故里,艺术气息浓厚。我们打算把麦秸画这个产业做大,目前已经成立公司,正在招学徒,预计很快就会实现量产。”三十里铺镇党委书记张立民说。         农村大众报记者 刘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