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米主产区遭旱村民着急又犯疑:为何难喝黄河水

03.07.2015  11:54

 

 近日,美里湖街道郑家店村的育秧田因缺水变成了荒地。记者李鹏飞 摄□本报记者 柴颖颖

  尽管刚刚下过几场雨,但并未能为黄河沿岸郑家店村的水稻秧苗解渴,作为黄河大米的主产区之一,这里的秧苗如今却很难喝到黄河水,以致村民纷纷外出打工。

  位于美里湖街道的郑家店村距离黄河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这里的水稻育秧池大约有百余亩,这里和附近村庄也曾是盛产黄河大米的区域。近日,记者在这片农田看到,育秧的田地已荒芜,部分秧苗奄奄一息,亟待黄河水“拯救”。

  稻田遇旱喝不到黄河水,秧苗池干裂或闲置

  尽管一场降雨刚刚滋润过泉城,但距离黄河不远处的郑家店村的水稻育秧田却没有充分解渴。

  “就春天浇过一次水,至今再也没有水,秧苗快要旱死了,这场雨也就能稍微缓解下干旱。”近日,60多岁的村民于宽森看着地里裂开的一道道口子,十分犯愁。记者了解到,附近的几个村子段家庄、邱家庄等农田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于宽森说,今年为了浇地,他用泵抽了两次水,但用的不是黄河水,全是附近小水沟的水,勉强维持着这片秧田。虽然这场雨可以让秧苗再支撑一段时间,但如果没有充足水源,还是没法将秧苗移栽到另一块农田里。

  为何缺水天气干旱少雨,从上游引水不及时

  “听说今年黄河并不缺水,为啥不及时开闸放水呢,非要等到旱了再放水?”村民表示十分不解。

  去年,由于黄河调水调沙,导致黄河水位降低,不少灌区出现了引水难题。这是因为这些灌区的闸门大多是老式闸门,提闸后靠黄河自流引水,水位降低后黄河水难以实现自流,因而出现了引水困难,下游难以灌溉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难题,不少灌区修建了泵站,如邢家渡灌区,由于这个灌区承担着下游的济阳、商河等地农田的灌溉任务,是济南的大型灌区,去年也因为黄河水位降低遭遇引水难题,今年灌区修建了一座永久泵站,大大减少了水位降低带来的影响。

  对郑家店村灌溉难题,黄河河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解释,由于从黄河引水灌溉需要一定程序,需要以某个片区为单位提出申请。比如郑家店村,需要当地主管部门向槐荫河务部门提出申请,再经过审批后放水,每个闸口都有引水指标。郑家店村上游的杨庄闸在6月24日也开始放水,但由于闸门下游的渠道高,因而水流往往受阻,影响了黄河水向下游农田的流速。延伸阅读一亩地赚不到千元黄河大米种植遇冷

  以前,黄河周边因为便于用黄河水灌溉,因而盛产出名的济南特产黄河大米,甚至有不少外地的人都会提前打电话请种黄河大米的亲戚朋友提前给留着,以免“抢不到”,然而这几年随着种植投入太大,能吃到正宗黄河大米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记者了解到,济南农业部门去年提出逐步恢复10万亩水稻种植,主要恢复区域在济阳、槐荫、历城等地,当时很多市民听说后感觉这或能迎来黄河大米的“复兴”,而村民表示恢复10万亩水稻可能“没那么容易”。

  采访中,记者得知,由于村民感觉种植水稻的投入要高于收益,很多地方水稻种植遇冷。村民说,水稻种植一亩地产量最好才是一千斤左右,收入大约有一两千元,除去种子、化肥、农药以及人工成本,一亩水稻的收益不足千元。再加上这两年天气干旱,引黄河水灌溉又难,村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无疑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记者柴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