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区:从“三三宿命”到“安居梦”之路

10.08.2016  03:05

  居住在鲁西南黄河滩区的村民刘国顺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种地、盖房。前一阵电视里关于南方洪灾的报道让他连日来神情凝重,看着自家满是裂缝的房子,他越发忧心:“如果这雨下到我们滩区,这老房子还能保得住吗?”

  根据当地水文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南黄河滩区遭遇大小洪水40余次。因为频繁被淹,黄河滩区房子不断重复着“淹没——倒塌——重建——淹没”的轮回。滩区群众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三三宿命”:“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

  安居乐业、“盖最后一次房”成为无数滩区群众的心底愿望。

   “三三宿命”:住在滩区,就是被淹的命?

  刘国顺是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焦园乡小王庄村的村民,村西是滚滚的黄河水,村东是高耸的防洪大堤,刘国顺的家乡就坐落在河水与大堤之间的滩区上。

  非汛期时,这里是他们的家园,有着他们的耕地、房屋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而到了汛期,这里又是黄河行洪、蓄洪区:肆虐的河水就像脱缰的野马,迅速冲出河槽,裹挟着泥沙,漫过庄稼地,淹没村庄、道路,冲毁院落、房屋……

  盛夏时节,郁郁葱葱的庄稼地和高大繁茂的树木,仍然掩饰不住这个小村庄的萧瑟与落寞。

  爬上一个斜坡,走进刘国顺家没有围墙的小院,左边是两间低矮的砖土结构瓦房,屋里阴暗潮湿,放着几口缸和一些塑料布;右边是两间没有门窗、没有屋顶的房子,地上的草长到齐肩高,没有了窗棂的洞口,布满了蜘蛛网。正面的三间堂屋,最显眼门楣上,两道三指宽的裂缝,直冲屋檐。

  “住在滩区,就是被淹的命!”因为遭灾次数太多,刘国顺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他只是记得:有一年,洪水漫过窗沿,屋里的玉米,顺着窗棂缝隙飘走了;有一年,家里刚刚建起来的新房被洪水浸泡了一个多月,地基松动了,地里的树只能看见个树梢,庄稼全部绝收……

  “庄稼绝收都不算啥,关键是房。”洪水一淹,地基就要动;地基一动,墙得裂,梁得歪,住不了几年就得塌。

  为了躲避洪水,刘国顺每次盖房要先垫一个高高的土台,再在台子上盖房。他并不清楚把这个台子垫多高才够安全,只能是竭尽所能地垫高、再垫高。

  由于要垫土台,滩区群众盖房成本是滩外人的两倍。成本高,又盖得频繁。拉土、垫台、借钱、盖房、还账,塌了之后再拉土、垫台、借钱、盖房、还账……这几乎是每个黄河滩区群众家庭共同的“盖房史”。盖房致贫,在这里成了普遍现象。2015年,东明县黄河滩区内贫困发生率达到39.6%,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我老了,就这样吧,以后孩子们怎么办?”说话的时候刘国顺抬头望着屋顶。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