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非遗大讲堂”创建成效凸显

26.01.2015  15:06


        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传承传播,我省在非遗保护传承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启动了“齐鲁非遗大讲堂”,推动非遗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月14日至16日,“齐鲁非遗大讲堂”第2、3期开讲,34个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走上讲堂,全面展示介绍非遗项目情况,进行经验交流,全省各市文广新局有关人员、150个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参加培训。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做了《新形势下弘扬传统文化的机制建设与制度保障》的主题辅导讲座,经过3期的专题培训,全省308个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基本培训一遍。

围绕“1个主题”。在讲堂定位上,紧紧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前3期讲堂,李国琳副厅长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文化建设的新部署,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项目保护单位需注意的问题、非遗专项资金申报及使用等几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项目保护单位管理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全面详实、深入浅出的阐述,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进行了部署。下一步,将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推动传统文化与非遗保护结合等方面,进行授课辅导。

搭建3个平台。统筹国家法律规章和省里政策条例,统筹整体工作与各地特点,统筹全省非遗保护资源,搭建“政策阐释、交流互动、展示展演”等3个平台。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阐释的平台。通过“齐鲁非遗大讲堂”,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2005]18号文件做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等国家、省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融入授课中,将省文化厅关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工作要求融入到授课中,进行政策阐释、解读,使各市、省直文化系统各有关单位及时学习领会,根据自身实际,做好结合文章,抓好贯彻落实。

二是搭建全省非遗保护交流互动的平台。“齐鲁非遗大讲堂”除了专家授课、保护单位介绍经验外,还开设了座谈交流环节,厅非遗处与各市文广新局有关部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将信息通过这个渠道传导给各地,既培训了队伍,又避免了重复开会、重复部署,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为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厅里建立了“全省非遗保护QQ交流平台”,吸引全省各非遗保护主管部门、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等参与。交流平台设项目简介、传承人风采、活动掠影及非遗基础知识等等几大板块。该平台开放后,受到广泛欢迎,目前,加入者近200人,成为全省非遗保护信息的“聚集场”和“自留地”。下一步,“齐鲁非遗大讲堂”将依托各市的优势,按非遗十大门类到各市进行分类培训。

三是搭建全省丰富多彩非遗资源展示的平台。我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极其丰富。目前,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10多万条,从中整理各类项目5万多项;共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173个,省级555个,市级2054个,县级7513个;共有3个、13个国家级、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共有1个、9个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有7个、9个、2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示范、教育传承基地;共有11名“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同时选择29个国家级、省级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试点等,下一步将组织这些单位或个人走上讲台,进行保护成果展示,将“齐鲁非遗大讲堂”打造成展现我省丰富多彩非遗资源的重要平台。

做好“4个互动”。积极推动授课者与听课者、省主管部门与市县保护机构、项目传承人之间、项目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互动,放大讲堂的辐射效应,扩大讲堂的影响力。

一是授课者与听课者之间的互动。通过会上与会下、提问与咨询、现场解答与委托解答等多种形式,授课者与听课者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比如“齐鲁非遗大讲堂”期间,听课者就如何做好传承人认定、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专项资金等问题与授课者进行了提问和沟通。通过互动,进一步澄清了模糊认识,深刻理解了有关政策,增强了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二是主办方与各单位之间的互动。“齐鲁非遗大讲堂”期间,厅非遗处与各市文化新局、省直文化系统有关单位实现了互动,下发了《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等3个通知,就加强省级项目和传承人管理、做好春节期间非遗文化惠民活动进行了部署。各市、各有关单位也就非遗保护的基本问题,与非遗处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达到了解疑释惑、理清思路的目的。第2、3期“齐鲁非遗大讲堂”还面向全省各市文化新局、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就授课内容、授课及交流形式等征求意见。

三是保护单位之间的互动。目前,全省共有555个省级项目,涉及保护单位308个。通过前3期的培训,全省所有省级项目保护单位基本培训一遍。讲堂除主题辅导讲座外,全省17市每个市选择3个在推进非遗保护方面有思路、有创新做法、在本地有典型意义、保护成效显著的省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典型发言。各地在发言时,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分别采取PPT演示、视频播放、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项目的基本特点、分布区域、传承谱系、保护成效和保护规划等,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由于省级项目分布各地,保护单位相互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少,讲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讲堂,各项目保护单位相互留存电话、QQ和微信等,为下一步深入广泛交流打下坚实基础。“齐鲁非遗大讲堂”期间,德州黑陶烧制技艺、泰山驴油火烧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介绍完保护情况后,淄博、东营等地的项目保护单位立即与其对接,在学习经验、引进项目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

四是项目与新闻媒体的互动。“齐鲁非遗大讲堂”以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化报、山东卫视、大众日报等20多家新闻媒体参加报道。各项目保护积极与新闻媒体对接,各新闻媒体也积极寻找新闻点,形成了良性互动。据不完全统计,仅3期讲堂,各项目保护单位与各新闻媒体,实现当面采访、预约采访200多次,形成各类新闻稿件500多篇。第2、3期“齐鲁非遗大讲堂”期间,主办方还向各新闻媒体发布了元旦春节期间非遗文化惠民活动安排、“我眼中的非遗”山东省摄影大赛的有关信息,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