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2.3万亩“望天收”变身丰产田

23.06.2015  13:35

  近日,山东省茌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平坦的砂石路四通八达,条条沟渠纵横交错,绿化树木错落有致,桥涵井泵电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成方连片的小麦地里,齐刷刷的麦穗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金黄,随风翻起滚滚麦浪。

  “你看这麦穗,穗大籽满,今年亩产超过500公斤是‘把里攥’啦。”杨屯乡豆腐赵村村民初士林站在自家地头,摸着身边一束麦穗满眼含笑,“现在俺种地不但省时省力,还旱涝保收,过去的‘望天收’成了丰产田,这高标准农田建设可真不孬。”

  58岁的初士林,家里有6亩地,是个种地老把式。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老初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用机器浇地,1亩地约需3升柴油合20块钱,最少需人工2个;建成高标准农田后。用电刷卡浇地,1亩地折合电费10元左右,一人就能干,省出一个劳动力外出打工,一天挣100元左右,这样1亩地浇一遍水便能节省成本110元。而且现在浇一亩地比过去能省半小时的时间。

  “不单节省成本、人力和物力,关键还能增产增收。”初士林告诉笔者,过去,浇麦子全指望黄河水,到了灌溉季节,村民还得“排号”,轮流浇灌。碰上天旱、黄河水流量小,有些地块浇不上只能“干瞪眼”。而玉米,更多是受涝害。2012年之前连着4年,夏天雨水大,他家3亩玉米亩产仅400来斤。

  2013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机井、涵、桥等基础设施进行整体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同时,该县在项目区内推广良种良法,小麦宽幅精播、氮肥后移、玉米机械精播、“一增四改”、“一防双减”、适当晚收等农业技术,实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全覆盖。去年,初士林的小麦亩产首次突破1100斤,比往年增加了10%以上,玉米亩产更是一跃升至1400多斤。

  据茌平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茌平县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总投资3057万元,涉及22个行政村,惠及农户5020户,每年增加粮食产量650万斤,省工5000多个,增加打工收入260多万元,每年亩均增收节支400元以上。(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