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3+3”促儒学讲师“本土化”

07.04.2016  12:25

  针对讲堂好建,但师资短缺,儒学虽好,但众口难调等儒学讲堂建设中的难题,沂源县实行儒学讲师“3+3”等举措,推进儒学讲师“本土化”,促进了乡村儒学讲堂的长久“保鲜”。

  “三级联动”儒学讲堂一盘棋。 在完善儒学讲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沂源县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结合县、镇、村三级实际情况,狠抓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狠抓落实,促进讲师作用的发挥。一是狠抓制度建设。制定了儒学讲堂巡讲工作计划,将巡讲活动常态化、固定化,确保每月每镇至少开展讲课活动2次,年内完成380堂课的授课任务;二是狠抓工作考评。对各镇(街道)、村(社区)儒学讲堂建设、儒学文化活动开展等工作进行定期督查和考评,确保活动不走过场,出成效;三是狠抓效果反馈。县文化出版局就儒学讲堂授课内容、讲授方式、群众满意程度等方面,通过电话民意调查,发放反馈意见书、问卷等方式及时调度和了解实情,并及时向讲师们详细反馈问题,加以改进落实。

  “三举措”壮大儒学讲师队伍本土化。 面对儒学专家学者稀缺,文化工作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培养本土儒学讲师队伍至关重要。沂源县三举措加大培养本土化讲师和义工,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乡村儒学教师后备人才库。一是请进来,强化培训促学习。邀请省、市专家教授,组织县40多名讲师进行学习培训,并现场进行学习心得交流,查找在培训、备课、讲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现场互动极大地提高了讲师的积极性和业务水平。二是走出去,加快步伐促成长。通过组织外出观摩学习、相互交流、技能比武等方法手段,促进讲师队伍的迅速成长,努力打造一支在县内有一定影响的名师队伍。三是培养对象精准化。该县采取“三步走”确定培养对象,即:“重点选拔”——协调教育等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培养专业务实的讲师队伍,目前已培养8名造诣颇深的讲师,并举行了聘任仪式颁发了聘书;“因势利导”——根据各镇村文化人才实际情况,对“土秀才”“草根文化人”逐步进行着重培养;“有的放矢”——由各镇(街道)推选国学爱好者参与学习培训,重点培养,即避免给镇村增加培训负担,又强化了热心儒学传播志愿者的责任感和素质水平提升。精准化培养还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该县文化出版局将讲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了常态化培训机制,全面落实各层级教师培训、师对师的“传帮带”活动。还采用“菜单式”培训进一步拓宽了儒学讲师培渠道。

  做好结合文章,成风化人。 沂源县儒学讲堂还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围绕群众所需所想,在做好结合文章上下功夫,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本土人讲身边事,起到了“润物无声”成风化人的效果。据统计,去年以来,沂源县儒学讲堂授课活动已累计开展讲课30余堂,参与听众达5000余人。乡村儒学讲堂如同一颗种子,种在了百姓心里。目前该县建成爱德、诚德、孝德、仁德“四德榜”894个,先后涌现出国家、省、市级道德模范等80余人,评选出“最美沂源人”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