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莱芜经济总体平稳 下行压力略有缓解

04.09.2014  17:47

  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影响,全市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各项主要指标增速均较2013年全年有所回落,企业效益相对低迷,财税增收压力倍增,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从经济基本面看,三次产业运行平稳,三大需求支撑稳定,特别是二季度以来,工业生产、用电量等重要指标略有好转,经济下行压力有所缓解。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06亿元,同比增长8.8%,较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2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99.17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127.68亿元,增长6.8%。
  一、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夏粮减产,畜牧业生产平稳。去年以来的旱情,对小麦种植影响较大,特别是丘陵地带小麦减产情况比较严重。今年全市夏粮总产0.84亿斤,较往年减产明显。畜牧业生产相对平稳。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2.42万吨,同比下降2.4%,禽蛋产量0.92万吨,同比下降0.7%。
  (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6.58亿元,增长12.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57个百分点。企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1-6月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达到910.5万吨、854.8万吨、933.5万吨,分别增长6%、8%、10.2%;原煤产量143.9万吨,增长8.3%;铁矿石产量310.8万吨,增长11%。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非钢产业完成增加值99.95亿元,增长15%,占比56.6%,比年初提高5.5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4.6亿元,增长31.3%;化工行业完成增加值17元,增长23%。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8.29亿元,同比增长18.4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8.0%,较年初提高0.61个点。
  (三)服务业整体企稳,房地产有所回落。在主要行业带动下,上半年全市服务业逐步企稳。分行业看,批零住餐业明显好转。全市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29.32亿元,增长22.06%,较一季度加快27.21个百分点;零售业实现销售额48.1亿元,增长14.83%,较一季度加快4.76个百分点;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31亿元,下降13.27%,降幅较一季度收窄4.35个百分点;餐饮业实现营业额0.66亿元,增长8.67%,较一季度加快18.7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和营利性服务业发展有所加快。交通运输业和营利性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7%、28%,均比一季度有较大提高;房地产有所回落。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8.3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1.1%。金融业企稳回升,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分别达到813.02亿元、607.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69%和5.74%。1-6月份全市保险行业保费收入10.61亿元,同比增长25.42%;服务业税收稳定增长。服务业累计实现税收15.37亿元,同比增长4.3%,占比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稳定增长,投资结构趋于优化。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2.98亿元,同比增长17.2% 。其中,一产业投资1.25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投资213.09亿元,同比增长13.93%;第三产业投资88.64亿元,同比增长26.36%。投资结构更趋优化。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29.27%,同比提高2.12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64.7亿元,增长26.9%,占工业投资的比重32.1%,较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62.76亿元,下降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20.71%,同比降低4.31个百分点。
  (五)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农村市场增长显著。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4.6亿元,增长12.8%,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乡村零售拉动作用明显。乡村零售额增长15.1%,占全部零售额的比例由一季度的10%提高到10.7%,对全市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2%。城镇零售额129.04亿元,增长12.5%。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4.0亿元,增长21.7%;零售业零售额118.6亿元,增长12.0%;住宿业零售额1.1亿元,增长15.0%;餐饮业零售额10.9亿元,增长11.0%。
  (六)外贸出口增长较快,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1.01亿美元,下降3.6%。其中,出口完成3.96亿美元,增长9%。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增势喜人,出口0.65亿美元,增长127.5%,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到16.28%,同比提高8.48个百分点。其他传统出口产品有所回落,农产品出口1.72亿美元,同比下降4.3%;纺织服装出口0.46亿美元,同比下降9.4%;钢材出口0.23亿美元,仅增长0.7%。受进口铁矿石进口额下降影响,进口回落较快,进口完成7.05亿美元,下降9.3%。
  (七)财政增长总体平稳,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42亿元,同比增长5.11%。税收总收入 43.79亿元,同比下降2.53%,其中国税收入23.38亿元,下降6.77%;地税收入20.41亿元,增长2.83%。今年以来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5元,同比增长9.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330元,同比增长12.3%。
  (八)企业效益有待提高,传统产业回落较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60.39亿元,增长5.31%;利税29.42亿元,增长1.63%,利润14.44亿元,增长6.40%。传统产业利润快速回落,对全市工业效益影响较大。钢铁行业亏损4.95亿元,同比多亏4.4亿元;采掘业亏损2062万元,同比减少2.4亿元。
  (九)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产品价格降幅收窄。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较一季度提高  0.4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六升二降,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上涨2.3%、0.6%、2.4%、0.8%、1.7%、4.9%。烟酒、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分别下降1.5%、0.6%。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0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4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下降4.74%。
  二、当前全市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结构不优、产品层次偏低。莱芜以钢铁立市,虽然近几年钢铁产业占工业的比重不断降低,但目前仍高达43.4%。钢铁产业持续低迷对工业乃至全市经济的影响较大,虽然钢材形成了型材、板带、线材、棒材四大品种规格,但是结构并未真正调优,70%左右的产品属于国家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竞争激烈,企业亏损严重。非钢产业中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采矿、纺织、建材、电力、化工5个行业合计占非钢产业5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8%,比全省低12.94个百分点。
  (二)经济效益水平不高,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目前,莱芜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30个月为负增长,钢材价格今年以来一直处于下行通道,7月份降至3047.5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75.5元/吨,创2008年以来历史新低。市场需求低迷、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导致企业效益下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1.5%,比全省低约4.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7.6%,比全省低10.17个百分点。因季节、资金、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20家停产,占4.2%;产值下降幅度大于10%的企业116家,占24.4 %;亏损企业78家,占16.39%,亏损企业亏损额11亿元,同比增长83.3 %。从重点调度企业反映情况看,煤炭、钢铁、建筑等传统行业企业均面临市场需求低迷,成本上涨较快的经营压力。
  (三)融资渠道不畅,企业资金紧缺。莱芜金融业不发达,融资渠道不多,企业过多依赖银行贷款,股权、发债、上市、票据等其他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全市正式上市公司只有2家,挂牌企业8家。一直以来莱芜信贷投放的主要流向是大型工业企业及钢铁贸易物流相关企业,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的持续低迷,传统借贷大户的信用风险加大,银行对企业贷款回收力度加大,企业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的问题更加严重。上半年,莱芜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较全省平均水平低3.42个、7.0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达到84.5亿元,产成品存货达到65.1亿元,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比重高达28.8%。
  (四)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由于近几年来莱芜市企业效益水平一直较低,企业利润积累较少,存款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企业整体投资欲望明显减弱,加上35%左右的企业产能利用不足,扩张性投资受到抑制。一是新开工项目有所减少,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项目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59%,新开工项目投资额同比下降13.4%。二是工业投资增长缓慢,莱芜工业投资仅增长14.6%,比全部投资慢2.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比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三、对全年经济走势的初步判断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促使全国上下经济发展速度普遍回落。从全国看:上半年全国经济延续了缓中趋稳的走势,GDP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17.3%。分别较2013年全年回落0.3、0.9、1、2个百分点。全国经济增速的回落,势必会限制地方经济回升空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全市大部分企业对今后几个月的走势保持谨慎态度,灵活按产品效益情况不断调整生产运营。在形势低迷与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下,部分大型企业已连续多年没有用工需求。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在不断接受经济降速预期的同时,也在逐步推出各项经济微调刺激政策。例如,出台了减轻小微企业税负、加快棚户区改造和铁路建设等政策措施,对县域农商行和农合行定向降准,近期央行又对首套房贷点名保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政策的实施,虽然短期内不可能产生明显刺激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肯定会成为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二季度,全国GDP增长7.5%,较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反映出全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态势趋于巩固。
  从莱芜市自身来看,虽然全市经济运行仍处于困难阶段,但部分重要经济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缓解,主要表现为:一是用电量增速逐步回升。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52.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8%,其中工业用电量47.36亿千瓦时,增长6.13%,增幅分别较一季度提高2.65、3.47个百分点。二是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成长较快。去年以来全市新增的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半年完成增加值1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4%,贡献率为3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个百分点。 三是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外贸出口额增长9%,虽然比前几个月有小幅回落,但仍明显快于去年全年6.7个百分点,出口依旧保持着较强的拉动力。四是服务业有所好转。受批发、交通等行业拉动,服务业整体发展有所好转。
  综合分析,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平稳,总体略好于一季度,但经济质量和效益依然不高,预计全年经济将保持平缓增长态势。
  四、有关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前钢铁行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钢铁仍然是莱芜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乃至非钢产业各个行业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对全市经济拉动相对较弱。因此要加快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借助济莱协作区及中南铁路建设机遇,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配套产业发展,引导非钢产业规模提升,引进、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来弥补钢铁行业长期低迷的影响,为全市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发挥基础优势引导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传统产业既是莱芜经济的基础,也是发挥集聚效应的优势,在重视新兴非钢产业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泰钢不锈钢为例,不锈钢产品的销售利润率达到12.7%,远远高于全市钢铁行业盈亏平衡点附近的利润率。因此要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基础作用,引导资金向精深加工投入,增加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三)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全面优化发展环境。莱芜地域狭小,产业结构单一,各类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吸附能力较弱。因此要积加快环境要素建设,强化引商政策优势,创造要素“洼地效应”,搭建银企融资平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人才交流平台,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从全方位优化莱芜的经济发展环境。
  (四)强化政府引导,激活民间投资。发挥政府宣传引导、政策引领作用,盘活民间资本,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营造创业创新的有利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激发市场活力,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
山东省总工会关于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倡议书
全省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 当前,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