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有粮食企业上半年经济效益居全国前列

04.09.2014  17:58

      今年以来,山东粮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粮食政策,切实履行保供稳价和粮食流通监管职责,大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机制改革和“粮安工程”建设,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粮食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1-6月份,全系统实现销售收入138亿元,综合经济效益1.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
      一、粮食流通产业健康发展。各级粮食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强化行业指导,通过谋政策、树典型、抓管理等措施,推动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有效促进了粮食事业发展。一是购销企业主要指标全面增长。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收购政策,积极创新收购方式,增强市场流通能力。1-6月份,收购粮食506万吨,同比增长3%,销售粮食474万吨,同比增长16%,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5%,利润总额3055万元,同比增长22%。二是粮油加工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全省国有粮油加工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转化增值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 1-6月份,实现销售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2%,盈利1.17亿元,同比增长18%。三是主食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全省扎实推进放心粮油和居民厨房工程建设,寓盈利于服务之中。1-6月份,全省国有粮食商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盈利1999万元。
      二、粮食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一方面,龙头带头作用不断加强。1-6月份,全省有烟台、滨州、聊城、济南、泰安5个市盈利额均超过2000万元,并且涌现出一批改革创新、领航探路、效益稳增、规模壮大的典型企业,其中:龙丰集团盈利3262万元、蓝山集团盈利2582万元、济南金德利盈利1729万元。另一方面,盈利结构进一步改善。1-6月份,全省13个市实现盈利,市级盈利面达76%,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91个县(区)实现盈利,县级盈利面达64%,同比上升8个百分点;218个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实现盈利,企业盈利面达50%,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
      三、政策促进作用进一步发挥。各级粮食部门认真协调落实有关财务政策,为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信贷政策的助力作用。今年省农发行认定夏粮收购贷款资格企业459户,同比增加53户;落实夏粮收购资金规模260亿元,同比增加80亿元。1-6月份全省累计争取农发行收购资金贷款53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47亿元。二是挂账政策的减负作用。在省财政、农发行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省国有粮食企业1998年6月之前的政策性财务挂账和附营业务停息挂账都得到消化和核销,企业彻底甩掉债务包袱,轻装上阵。三是免税政策的促进作用。今年,经省政府批准,认定符合免税条件的储备企业274户,全年预计可免征各项税负9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