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山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
2014年10月
炼化产业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保障产业,为提升我省地方炼化产业发展水平、转变发展方式,制定本方案。
一、山东省地方炼化产业现状
我省炼化企业主要有中央企业、央企控股企业、地方企业3类,一次加工能力合计1.89亿吨。其中,中央企业一次加工能力3700万吨,占19.6%;央企控股企业3950万吨,占20.8%;地方企业11265万吨,占59.6%。
(一)规模效益明显提升
地方炼化是我省石油化学工业的主要产业之一。2000年经国家清理整顿后我省保留21家地方炼化企业,近几年,有9家企业被中央企业兼并重组。到2013年底,我省共有地方炼化企业49家,一次加工能力合计11265万吨,平均规模230万吨,全年完成加工量4100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60亿元、利税210亿元(不包括在海关缴纳的燃料油消费税约160亿元)、利润50亿元。与2000年相比,我省地方炼化一次加工能力增长25.5倍,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75.7倍、35.8倍、18.2倍,一次加工能力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占全国地方炼化的70%以上,规模、效益在全国居首位。
(二)布局结构进一步改善
为适应国内外石化产业发展趋势,我省地方炼化产业加快了向油区、港口和石化园区集中的步伐,布局结构进一步改善。东营、菏泽、淄博、日照和滨州5市是地方炼化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其总能力占全省地方炼化产业的93.6%,其中,东营市约占50%(见表一)。
同时,上述5个市炼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效较为显著,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产业协同发展的局面。东营市炼化能力在400-700万吨的企业有5家,其总能力达到2810万吨,占全市炼油总能力的50%以上;菏泽东明县以东明石化为核心,形成了炼油、化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日照市发挥港口资源优势,集中布局石化产业,4家炼化企业总能力达到1130万吨。
(三)骨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我省涌现了东明石化、海科集团、利华益、东营华联、汇丰石化、京博石化、金诚石化、垦利石化、恒源石化、滨化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这些企业2013年一次加工能力均达到了300万吨以上,总能力合计6030万吨,占全省地方炼化产业的53.5%,对全省地方炼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国内化工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见表二)。
东明石化原油加工能力达到了1200万吨,规模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三大公司所属大型炼厂相当,居国内地炼行业首位,并与中国石油合资建设了年输送能力达到2000万吨的日东输油管线,在装置能力和原油储运等方面具备了建设现代化石化基地的条件。金诚石化、京博石化、汇丰石化、海科集团、垦利石化等企业在国内地炼行业中率先生产出了国Ⅴ标准汽油,油品升级与央企同步。利华益在突出主业的基础上,着力延伸产业链,建成了25万吨丁辛醇、35万吨苯酚/丙酮和双酚A联合装置,正在建设30万吨碳四综合利用项目,立足于发展有机化工原料和工程塑料等新材料产业。
(四)装置和产品水平明显提高
我省地方炼化企业通过多年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了原料的适应性,在收率、质量、产业经济性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炼油板块。我国炼油全程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专项技术如超低压连续重整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省地方炼化加工装置主要是常减压、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加氢精制、气体分离、MTBE,部分企业还配套了催化重整、烷基化、芳构化、异构化,流程与央企基本相同(见表三)。总体上看,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央企同等规模企业相当,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小型企业的炼油装置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主要产品是国Ⅳ汽油和国Ⅲ柴油。我省地方炼化企业以劣质原料生产出了合格的成品油,全省23家具备汽油生产许可证的地方炼化企业汽柴油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不仅是我省成品油市场的主要供应者,也对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同时,我省地方炼化企业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生产了国Ⅴ汽柴油供应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另外还有溶剂油、石脑油、沥青、石油焦、燃料油、液化石油气、润滑油、润滑脂等产品。
——化工板块。我省地方炼化企业努力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与2000年前只能生产汽柴油、液化石油气、沥青相比,“油头化尾”取得显著成效。发展了丙烷、丙烯、聚丙烯、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丙烯酸、丁辛醇、苯酚、丙酮、甲乙酮、苯乙烯、苯、双酚A、丁二烯等基本有机化工产品,还发展了顺丁橡胶、丁基橡胶、异戊橡胶、稀土顺丁橡胶、卤化丁基橡胶、三元乙丙橡胶等化工新材料。
(五)科研开发水平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省地方炼化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注重科技开发和技术引进,研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行业研发能力和水平整体上领先国内地方炼化行业,部分骨干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达到2亿元以上,其研发能力与央企所属同等规模企业相当。
截至2013年底,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企业研究院所5个,省级技术中心7个(见表四)。
科研机构的数量、研发能力和取得的成果都领先于国内地方炼化行业,对我省地方炼化产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垦利石化与锦州设计院、中国石油大学共同开发的异丁烷脱氢技术,被列为省级创新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有5项技术获得发明专利;恒源石化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的焦化蜡油裂解技术获得国内专利授权;东明石化和韩国梨树化学联合开发的四聚丙烯生产技术填补了世界空白,其“FDFCC技术在高硫重油加工中的工业化应用研究”、“混合油加氢拓宽催化原料来源提高轻质油收率和产品质量的应用研究”都取得了成功。
我省地方炼化企业还密切跟踪国内外炼化技术进展,注重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提高。如,汇丰石化在国内首先引进了美国UOP公司世界领先的加氢精制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提高,为全面生产国Ⅴ汽柴油提供了保障,其采用的鲁姆斯绿色环保固体酸烷基化工业示范装置为全球首套。
(六)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省油气储运设施建设加快,不断完善,除为央企服务外,也为地方炼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现有油品码头18个,泊位44个,年吞吐能力11310万吨,加油(气)站等1万余座;共有油品储存能力2723万立方米,气体储存量48.5万立方米;17市全部建有跨地市的地下输油输气管道,总长度超过1万公里,且以每年1000公里的速度增长,全省70%的石油和99%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见表五、六)。
(七)安全、环保、能耗指标优于国家或地方标准
截至2013年,我省地方炼化骨干企业全部通过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认证和安全标准化验收。利华益集团被国家安监总局列为石化产业首批推行陶氏化学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试点企业。
在环保方面,大部分企业对废水进行了深度处理,COD和氨氮数值只有地方排放标准值的40-60%和2-20%,再被送到当地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后排放;少部分企业处理到接近地方排放标准后,再被送到当地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后达标排放 (见表七)。
总体上,我省地方炼化骨干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已经大大优于地方排放标准。
在能耗方面,加工劣质重油高于加工原油,但多数骨干企业通过加强管理和挖潜改造等,综合能耗和单位能量因数能耗达到我省地方标准(见表八)。
二、市场和产业发展趋势
(一)全球及我国炼油产业市场现状
——炼油产能。过去10年,全球炼油产能年均递增1.12%,2013年全球炼油产能为45.88亿吨。我国炼油产能年均递增9.1%,远高于世界增速,2013年我国炼油产能6.9亿吨,占全球炼油总产能的15%,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炼油国。
——原油消费。2012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为41.3亿吨,比2011年增长0.9%。其中,欧美地区原油消费量持续回落,2012年消费18.97亿吨,占世界的45.9%,同比下降2.2%。亚太和中东地区消费量持续增长,2012年亚太消费13.89亿吨,占世界的33.6%,同比上升3.7%;中东消费3.96亿吨,占9.1%,上升4.5%。2012年美国、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占据原油消费量的前五位,美国消费8.2亿吨,占世界的19.8%;中国消费4.84亿吨,占11.7%;日本消费2.18亿吨,占5.3%。从人均消费来看,我国人均原油消费量不到美国的七分之一,不到日本的五分之一。
从人均拥有汽车量来看,2012年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千人汽车拥有量为667辆,我国为52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12年我国汽车产量1927万辆,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物流业的发展,作为汽车燃料,汽柴油市场潜力巨大。
(二)全球炼油产业发展特点和成品油市场趋势
1、发展特点
——格局加速调整。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炼油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出现明显的东西方分化趋势,发展重心正加速向具有市场潜在优势的亚洲和中东地区转移。新建炼油项目主要集中在亚洲,欧美地区炼厂数量和产能逐渐减少。2013年,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占世界总能力的32%,并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规模大型化。继续向规模化发展,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3年全球共有炼厂645座,平均规模达682万吨,较2003年的572万吨增长了19.2%,其中2000万吨级以上炼厂数量达到22座,印度贾姆纳加尔炼厂以6200万吨/年能力成为世界最大的单厂炼油企业。排名前25的炼油公司总能力达到26.04亿吨,占世界总炼油能力的56.9%。
——炼化一体化。炼化一体化在合理灵活利用石油资源,提高投资收益,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优势明显,大多数国家把其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大型炼油企业都配套了相应规模的乙烯装置,并且后加工越来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
埃克森美孚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上下游一体化跨国公司之一,是世界最大的炼油公司和苯、对二甲苯、丁基聚合物生产商,世界第二大烯烃、聚乙烯、石油添加剂生产商。其原油加工能力达2.8亿吨/ 年,乙烯生产能力835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配套建设的乙烯生产能力约540万吨/ 年,约占其乙烯生产总能力的65%。该公司遍布全球的上游业务,为其分布在各地的乙烯装置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气体原料资源,其化工原料优化余地大。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及区域优化,该公司80%以上的炼油装置实现了与化学品或润滑油的一体化,90%以上的化工能力与炼油装置或上游气体加工装置相邻和一体化。
——原料劣质化。据剑桥能源研究协会预测,从2007年到2020年,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的产能增长率分别为16%、14%、33%。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原油中,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的产量已占原油总产量的 75% 以上。今后10年间,含硫和高硫原油比例还会进一步增加。据分析,世界原油平均API度(美国石油学会制订的用以表示石油及石油产品密度的一种量度)将由2011年的33.3下降到2035年的32.6,平均硫含量将由2011年的1.15%提高到2035年的1.33%,原油劣质化趋势明显(见表九)。
——产品清洁化。随着对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世界各国对油品质量的要求日趋严格,车用清洁燃料标准中的主要指标趋向一致。
汽油。美国现行标准中硫含量不超过30ppm,将于2017年降低到不超过10ppm;欧洲和日本现行标准中硫含量不超过10ppm(见表十)。
柴油。美国加州现行标准中硫含量不超过15ppm,欧洲和日本现行标准中硫含量不超过10ppm。
据预测,到2015年底,全球消费的汽油、柴油中硫含量小于50ppm的清洁产品比例,将分别由2010年的64%、52%上升至84%和63%。
2、成品油市场趋势
——消费格局发生变化,成品油市场需求增速明显减缓。成品油消费的地区分布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北美和欧洲及欧亚地区人均GDP高于中南美洲、亚洲(除中东)和非洲,因此其人均成品油消费水平较高。尽管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5%,但由于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发展中状态,其成品油消费份额仅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左右。
据剑桥能源研究协会预测,2017年,世界石油需求将达到47.7亿吨,2020年达到49.6亿吨,年均增长1%。各地区成品油需求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欧洲继续下降,北美基本持平,亚太有所增长,中国、印度等国家的消费比重不断提升。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成品油消费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也是成品油需求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根据国民经济及相关行业的发展预测,预计2017年我国汽煤柴润石需求量将达3.81亿吨,需加工原油约5.43亿吨;2020年汽煤柴润石需求量达4.14亿吨,需加工原油约5.95亿吨,年增长率为3.4%。
——供应格局发生变化。天然气、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开发的成熟和壮大,不同程度地代替了成品油的消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估算,全球天然气年消费量将从2010年的3.2万亿立方米增长到2040年的5.2万亿立方米,石油在化石能源中的主导地位仍将继续,但其市场占比将有所降低。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对石油的替代已呈现规模化加速发展态势。2000-2012年,我国交通运输业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速28%,占成品油消费热当量的比重由1%升至5%。预计2017年,我国交通领域用气量将达到420亿立方米,成品油替代量3400万吨,占成品油消费热当量的9.4%;到2020年将达到560亿立方米,成品油替代量4600万吨,占成品油消费热当量的11.2%。《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目标要求,到2020年,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车用替代燃料的年用量达到1200万吨。电动汽车已在北京、武汉、上海、杭州、深圳、青岛等地处于运行阶段,将替代一部分成品油。我国对煤制油的发展持审慎态度,产能不会大的增长。甲醇汽油的使用争议较大,使用的区域范围和使用量也不会大的增长。总之,尽管替代燃料发展较快,但成品油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三、我省地方炼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原料受制约、成品油销售渠道不畅
由于原油供应体制的原因,我省地方炼化企业国内原油资源计划仅有122.2万吨/年,而且没有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近几年,通过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三大集团合作,取得部分原油资源,2013年,我省地方炼化行业加工原油1000万吨,虽与2000年相比有所增加,但这种资源并不稳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三大公司所属炼油厂全部使用自产或者进口的原油,按加工能力通过管道运输足量供应(见图一)。
与央企相比,我省地方炼化企业加工的劣质重油性质较差(见表十一)。我省地方炼化企业原料构成中,原油占24.4%,劣质重油占75.6%。劣质重油粘度高、密度大、出油率低,并且硫含量、残炭值、金属含量高,为满足成品油质量升级要求,需要对重油进行加氢预处理、催化重整,还要对汽柴油进行加氢精制,加工难度相对较大,并且汽煤柴油产率只有50%左右。央企由于加工品质较好的管输原油,因此加氢负荷较小,加工难度相对较小。如,中国石化济南炼油厂加工的大部分是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的石腊基原油,不仅汽柴油产率高,而且还能够生产高质量的润滑油;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每吨原油的汽煤柴油产率达70%以上,比我省地方炼化企业产油率高出20%。
同时,受成品油批发、零售政策以及加油站布局限制,地方炼化企业销售网络建设起步晚、空间小、不完善,很少能自行零售,大幅压缩了地方炼化企业的利润空间。
截至2013年,全省有加油站1万余座,其中中国石化2600座、中国石油近1000座、地方和私营约6400座(见图二)。自商务部发布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于2007年1月1日施行后,我省地方炼化企业开始建设加油站,目前已经建成300余座,分布在东营、滨州、泰安、枣庄、临沂、菏泽、德州、威海等地,甚至发展到了江苏、河北等省。其中京博石化共有157座加油站,有135座已投入运行。
(二)创新能力总体不足
炼化行业的科技创新具有系统复杂、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虽然我省地方炼化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研发力量分散,未形成组织有效的协同创新体系。除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开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比如,在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开发方面,相当一部分尚停留在小试或中试的水平上,产业化推进速度较慢。在节能减排方面,先进节能节水技术、过程耦合技术、智能化模拟技术等还未得到全面推广。
中国石化的技术基本来自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和石油大学,还有不少引进技术,所属炼油厂自行开发技术较少。我省地方炼化骨干企业积极跟踪国内外技术进展,不仅使用了当前国内新开发的部分新技术,而且还从国外引进了先进技术,如美国UOP公司的生产国Ⅴ汽油技术等,其科研开发能力及水平与央企所属企业基本相当;而中小型企业基本是复制大型企业的技术,尚无力引进国外技术。
从研发投入看,我省地方炼化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2%左右,比例与壳牌、埃克森美孚、中国石化(含油气勘探和开采)相当,但投入额大幅低于上述三家世界大公司。如:京博石化2013年研发投入2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虽然达到0.5%,但总额不到壳牌、埃克森美孚的3%和中国石化的4%。
(三)单厂和单套装置规模偏低
从单厂规模看,我省地方炼化企业一次加工能力1000万吨以上的只有东明石化1家,所占比例仅为2%,与中国石化相比明显偏低;500-1000万吨和200-500万吨企业所占比例与中国石化基本相当;200万吨以下的企业占全省地方炼化企业55.1%,中小型企业占大多数,明显高于中国石化(见表十二)。
从单套装置规模看,我省地方炼化企业单套装置规模最大为500万吨,并且仅有2套,其余都较小,甚至还有10万吨的装置。
炼油是讲求规模效应的产业,企业规模和单套装置规模越大,成本越低。世界大型石化公司和国内三大公司所属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印度贾姆纳加尔炼厂能力已达6200万吨,茂名石化炼油能力由1350万吨扩大至2550万吨改造工程已开始建设。世界大型石化公司单套炼油装置能力一般在1000万吨以上,最大的常减压装置规模已达到1800万吨,国内三大公司正在实施将其250-500万吨的装置改造至1000万吨,新建和规划建设的炼油装置单套能力都在1000万吨以上。与国际大型石化公司和国内三大公司所属企业相比,我省地方炼化在企业规模、单套装置能力等方面差距较大。
(四)一体化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
乙烯的产能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水平,也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是真正的石化企业的标志。国内外大型石化公司的炼油装置一般都配套相应规模的乙烯和大规模的精深加工产能。我省地方炼化企业受国家乙烯产业规模和区域布局政策制约、原料品质及炼油规模的限制,至今没有乙烯装置进行配套,也没有大型芳烃装置配套,主产品是汽柴油,化工产品占比太小,炼化一体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这与我省地方炼化1亿多吨的炼油能力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转型升级。
(五)产能利用率低,加工成本高
2013年,我省地方炼化行业产能利用率为36.4%,规模大的企业只开一套装置,规模小的企业时开时停,装置闲置浪费严重。低的开车率和闲置设备的折旧、贷款利息、维护保养费用等,导致加工成本较高。另外,由于加工原料是劣质重油,与加工原油相比,吨油完全费用平均高50-80元。
(六)能耗、环保压力较大
虽然骨干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和设备改造提升等措施,使环保、能耗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国家或地方标准,但由于加工的大多数是劣质重油,为保证汽柴油达标和提高成品油收率,我省地方炼化企业必须配置高于央企平均水平的加氢能力、催化重整能力、硫化物和重金属处理能力及其它“三废”处理能力等手段,由此导致能耗、环保压力较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在国Ⅳ汽油的硫、芳烃、苯三项重要指标方面还有差距(见表十三)。
整体上来看,我省地方炼化企业2013年炼油综合能耗在90千克标油/吨左右,高于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公司57.3千克标油/吨和64.1千克标油/吨的平均水平。
四、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我省地方炼化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炼化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二)产业规模
到2017年,全省地方炼化行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亿吨/年之内,加工量达到6000万吨,汽柴油产量3500万吨。
到2020年,全省地方炼化行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稳定在1亿吨/年左右,加工量达到7500万吨,汽柴油产量4000万吨,乙烯和芳烃产量均达到100万吨,化工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0%以上。
(三)企业规模
到2017年,淘汰及转产落后企业20余家,缩减落后炼油产能约1200万吨,全省地方炼化企业平均规模由目前的230万吨/年提高到450万吨/年;到2020年,全省地方炼化企业平均规模提高到500万吨/年。
(四)节能减排
提高“三废”治理水平和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加工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到2017年,原油加工平均综合能耗降到63千克标油/吨,比2013年降低30%;到2020年,原油加工平均综合能耗降到60千克标油/吨,比2017年降低4.8%。
外排污水和催化烟气各项指标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强制标准。
(五)创新能力
到2017年末,全行业科研开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0.3%以上,攻克和推广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到2020年末,力争全行业科研开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0.5%以上,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
五、重点任务和实施途径
结合国家原油政策调整,按照“扶持一批、整合一批、转型一批、淘汰一批”的指导方针,促进我省地方炼化行业转型升级。
(一)调整原料结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3]83号)文件精神,申请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重点增加原油在一次加工原料中的比例,力争到2017年全省地方炼化企业一次加工装置的原料中,原油占加工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60%以上。
(二)发展清洁油品
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对现有装置进行技术改造;通过鼓励、支持对劣质重油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引进和工业化应用,优化和提升工艺、设备及生产管理水平,实现节能、提质、增效,生产合格清洁油品。
——拓展氢气来源,为清洁油品生产提供保障。鼓励企业采用高硫石油焦气化制氢、先进煤气化技术以及通过与化肥、氯碱等企业合作,进一步扩大氢气来源,满足加氢需求。
——原料加氢。提高渣油加氢、蜡油加氢等原料预处理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降低原料中的硫含量,为清洁油品生产提供优质原料。
——加氢精制。支持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加氢技术对汽柴油进行精制,柴油在2015年1月1日前达到国Ⅳ标准,汽油和柴油在2017年9月底前达到国Ⅴ标准。
(三)支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
——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与央企建立业务联合体,积极争取其增加原油供应量,优化原料结构。
——帮助和支持骨干企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3]83号)文件精神,申请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
——加快国际化产业布局。支持骨干企业到油气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国家进行产业布局,参与境外油气开发,推进原料和产品市场多元化。
——引导东明石化、海科集团、利华益、东营华联、汇丰石化、京博石化、金诚石化、垦利石化、恒源石化、滨化集团等骨干企业,以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镇海炼化等为研究标杆,通过技术和装备升级、优化原料和产品结构、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兼并联合等方式做强做大。到2017年,10家骨干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提高到65%,国Ⅴ汽柴油产量占全省地方炼化的比重提高到75%左右;到2020年,10家骨干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提高到85%,国Ⅴ汽柴油产量占全省地方炼化的比重提高到78%左右。
(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
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企业按照“产业牵引,创新驱动,技术突破,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全省地方炼化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先进炼化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推广重油高效转化技术,提高轻质油收率,包括渣油加氢技术、重油加氢与催化裂化双向组合技术、选择性加氢工艺与选择性催化裂化工艺集成技术、浅度溶剂脱沥青—脱沥青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技术等。推广清洁燃料生产关键技术,包括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技术等。推广新型反应器和加热炉、高效精馏和气固分离装备、反应分离耦合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装备。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依托中国石油大学、东明石化院士及博士工作站、京博控股和海科化工的博士工作站,以及金诚石化、利华益、垦利石化、恒源石化、滨化集团、汇丰石化、玉皇化工等企业,开发悬浮床加氢技术、超重原油及油砂沥青的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重点攻克石油高效转化与绿色化工技术、石油化工过程强化及其装备技术、全厂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炼化企业“三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生产催化丙烯技术、混合碳四脱氢技术等,打造炼化过程与炼化产品的绿色低碳特色,为我省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节能降耗改造力度。在地方炼化企业中推广再生器取热系统、再生烟气余热回收、中压蒸汽能量梯级利用、烟机系统节能、空压站供风系统节能、燃烧器系统节能、高温热回收优化、低温热回收优化、酸性水回收利用、循环水系统节水减排、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等技术。
(五)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引导和支持地方炼化企业向基地、石化园区以及港口条件好的区域转移改造,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鼓励和支持地方炼化企业建立企业联合体,拆除或者关闭小装置,将各自的指标原油、劣质重油资源集中加工、利益分成、利用拆除或者关闭后空闲土地、部分闲置设备共同发展深加工产业或者其它产业,推进布局优化。
按照炼化一体化发展思路,支持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大的企业或者港口等配套设施完善的地区,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建设以液化石油气为主要原料的百万吨乙烯和以石脑油为主要原料的百万吨芳烃项目。
加强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石脑油等轻烃资源的分离、转化、深加工,延长石化产业终端,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发展通用塑料的改性材料、合成橡胶、特种橡胶及弹性体、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等化工新材料。开发生产新型橡塑助剂、新型中间体及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支持东明石化、垦利石化、京博石化重点发展石脑油的综合利用及合成橡胶;利华益发展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汇丰石化、恒源石化发展烯烃裂解及芳烃深加工产业链;金诚石化、华联石化发展碳纤维、高品质针状焦;海科集团发展石油化工与盐化工结合的特色产业。
(六)缩减落后产能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省地方炼化产业实际,加快淘汰环保不达标、产品质量差、安全生产存在重大隐患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引导一次加工能力小的中小企业,利用现有土地、人才、资产等转产特种油品、化工新材料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等,逐步退出原油加工领域。
(七)推进清洁生产
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对装置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重点对催化裂化装置和加热炉进行改造,加快推广脱硫脱硝技术,减少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采用重油连续乳化工艺,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烟尘等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量。采用炼油节水减排成套技术和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降低外排污水量及污染物含量。增设污染预处理设施等手段,从源头开始全过程控制污染,减轻末端治理负荷。加强全厂能量梯级利用,降低燃料燃烧排放污染物量。
六、保障措施
(一)推进获取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
按照国办发[2013]83号文件精神,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对符合安全、环保、质量、能耗等条件的地方炼化企业赋予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增加原油进口配额。
(二)加强零售终端网络建设
支持骨干企业在新建高速公路、城镇化建设的新城区等区域建设零售终端网络,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与现有民营加油站以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方式拓宽成品油销售渠道。
(三)完善地方炼化产业政策
在国家炼化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完成我省地方炼化产业政策。明确淘汰落后炼化企业及装置的规模、设备、工艺、技术等指标;对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并进行改造升级的骨干企业,争取国家优先给予原油进口配额的支持;对关停的企业,探索建立碳排放权、排污权、能源消耗等交易市场以及其它退出补偿办法,对其给予政策性补偿。
制定布局调整指导政策,明确建立企业联合体后涉及到的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财税转移、地方和企业利益分成、转产支持办法。
研究制定百万吨乙烯和百万吨芳烃布局及建设方案。
(四)建立山东省炼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以中国石油大学为基本平台,联合山东境内央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地方炼化骨干企业,构建绿色低碳炼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油品升级、节能减排、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五)做好地方炼化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服务
制定地方炼化企业“走出去”的信息培训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计划。加大对地方炼化企业境外投资的宣传力度,加强与我驻外使馆经商参处的联系,选择我省可参与的油气开发和炼化项目,与有意开展境外投资的地炼企业进行对接,并在项目核准(备案)、金融保险、风险防范等方面提供相关服务。
(六)加强运行监测平台建设
2015年建成山东地方炼化行业运行监测平台,将全省所有地方炼化企业纳入平台范围,行业协会负责日常统计和运行监测,定期对行业产能规模、开工负荷、市场需求、新扩建能力、供需状况等信息进行跟踪,并向有关部门及企业发布。
(责任编辑:宗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