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守刚:炼道德精华 汇聚精神力量

21.11.2014  13:15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山东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自远古时期起就孕育了发达的古老文化。自古以来,齐鲁大地名人辈出,如星汉灿烂,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库存中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山东是齐鲁文化发祥地,是孔孟故乡,也是墨子、孙子、荀子等古代思想家的故里,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资源丰富”,“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话语是对全省宣传文化战线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但首先是对山东的殷切嘱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加强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齐鲁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和精神追求,我体会有这样五个方面:

一是崇君子、尚圣贤的道德理想。儒家经典《周易》里有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奠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精神的基本点。儒家推崇君子人格,君子之上还有圣人、贤人,这是人格的完美典范和最高境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就是对这一伟大人格的赞叹。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孟母三迁择邻、断杼教子、劝子远行、孔融让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等故事,蕴含着很多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要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不要摧眉折腰、苟且偷生、见利忘义、贪赃枉法。这些对高尚人格、道德理想的追求,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二是讲仁爱、尊礼仪的道德原则。齐鲁文化尚仁重德、崇礼厚德。“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孔子讲“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在家庭中就是孝悌之爱,推广到社会成员中就是“泛爱众而亲仁”,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把仁扩展为仁义礼智信“五常”,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人伦纲常和道德规范。孔子尊礼、重礼,对个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要“克己复礼”;对社会来说,主张“德政”,“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也主张“行仁政”。儒家的礼治、德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治国安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是重民本、倡人道的道德情怀。齐鲁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人为中心,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本思想和人道关怀。管子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主张“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孟子提出经典论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交相利”,这些观点,无不体现了民本思想和人文主义特征,对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中国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四是守诚信、崇正义的道德品质。齐鲁文化推崇诚信美德。由管子、孙子、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齐鲁先哲对诚信作了创发性探索,提出了一系列诚信要求。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他认为诚实守信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他提出“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意思是说,做人要讲诚信,做官要讲诚信,经商务农都要讲诚信。在齐鲁文化的润泽中,山东人铸就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品格,形成了讲信修睦、真诚做人的良好形象。齐鲁文化重情尚义,主张“舍生取义”。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则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能兼得,舍生而取义”表达了重“义”的勇敢决断。由齐鲁文化滋养的鲁商文化,重承诺、守信用,讲究千金“义取”、千金“义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克服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许多负面现象,更需要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五是尚和合、求大同的道德追求。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之用,和为贵”。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义、礼、智、忠、孝、爱、悌、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位社会成员。儒家还为中国文化指出一个“大同”社会的远景目标,以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生生不息的价值之源。《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述了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大同和谐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一和合文化与大同理想,为当今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山东时专门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精读原文、融会贯通,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抓真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加强宣传普及,大力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推动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正能量。适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一周年,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要在3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挖掘和弘扬齐鲁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重要的是创新方式方法,让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和吸引力。“山东乡村儒学现象”是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探索,专家学者深入乡村开设儒学讲堂,让儒学走进生活、走进群众,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儒学研究和传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实践价值。二是在做好结合文章上下功夫。齐鲁文化既有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又有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要把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和新时期山东精神结合起来,凝聚起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三是在文化走出去上下功夫。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打好“孔子牌”,推动齐鲁文化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