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加快转型发展政策措施的调研报告

03.09.2014  17:37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凤凰涅槃、腾笼换鸟”和省委、省政府“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探寻加快推动转型发展、打造山东经济升级版的对策,省发改委组成调研组,赴江苏、浙江2省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广东、辽宁、天津等省市进行了书面调研,与省直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在去年《关于加快山东新一轮产业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基础上,对加快转型发展的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化研究。

        一、广东、江苏、浙江等省转型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近年来,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出台实施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整套推动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广东省积极推进劳动力和产业“双转移”,着力推进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推进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地区转移,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成为广东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江苏省持续深入推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和党建工作创新“八项工程”,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统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成为江苏全省全局工作的“主抓手”。浙江省大力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即:积极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着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四换三名”工程涵盖了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素利用方式创新等,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浙江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组合拳”。各有关省份在推进转型发展中,制定了许多政策、采取了不同措施,但都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把结构优化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把调整优化结构当成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通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集聚和园区提升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江苏省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的意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计划,深入实施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产业“四新”技改工程,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培育一批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示范区和示范(试点)企业,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研发设计、创新制造和市场营销环节延伸。2013年区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87.2,传统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江苏也是纺织服装大省,近年也面临行业利润低、外需萎缩、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多重困难,但他们坚持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把传统产业当高科技产业来做,保证了传统产业始终走在行业前沿。宜禾公司专做职业装,已有25年历史,从事的是传统行业,但他们不断推陈出新,最新研制的部分职业防护服,集中了纳米、人体工程、防辐射等多项先进科学技术,已做成国际名牌。江苏大亚集团近几年每年都投入2-3亿元用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每年获批专利都有160个左右,大亚人造板、圣象地板等虽属传统木业产品,科技含量却极大,基材售价高出普通产品20%,但依然供不应求。浙江省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支持企业依托原有产业优势投资关联产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提高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积极培育从制造业中分离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等。2013年“机器换人”技改投资增长25.8%,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人同比减少9.2%。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方面,江苏省出台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设立1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2013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8.5%。浙江省把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任务,以智能化、自动化、成套化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鼓励民资、国资、外资和知识资本投资现代装备制造业。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3%和9.4%。天津市在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优先发展一批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拥有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并通过政府优先采购、定向采购、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产业集聚和园区共建方面,广东省出台政策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对符合省级产业转移园区产业规划和集约用地条件的入园工业项目,允许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级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的70%确定出让底价。2013年省级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总产值4800亿元、税收195亿元,分别增长23%、30%。江苏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和出口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在继续推进南北合作共建园区的基础上,鼓励江苏省开发区与上海等省外开发区、中央企业、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共建园区。浙江省对产业集聚区内新投资企业和区外企业迁入技改企业,三年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所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按一定标准给予奖励性补助。浙江目前有14个产业集聚区,2013年全年完成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投资1001.5亿和2066.5亿元,协议引进项目投资3000多亿元,集聚区已成为浙江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先行区。

      (二)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面对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都把创新作为头等大事,加大财政投入,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激发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江苏省设立了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对企业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开辟审批、核准、备案绿色通道,打造中国(南京)软件谷等重大平台。目前,全省拥有国家创新型城市10个、创新型县市区40个、,创新型乡镇12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5.1%,14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是2010年的3倍,并且是我国首个累计专利申请总量过百万件的省份,占全国18.35%,2013年企业专利申请、专利授权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13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苏南正在积极争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标是享受中关村政策。浙江省突出抓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按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5%和3-5%两个档次,分别给予每家企业研究院1000万元或500万元的省级补助;实施重大项目技术联合攻关,每个课题经费每年不低于100或150万元,市、县(市、区)安排专项配套资金。2013年财政科技投入191.9亿元,增长15.6%,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提高到2.2%。科技创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温州打火机,从当初的纯粹模仿,通过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技术设备,加快技术嫁接和技术创新,到现在开发一个打火机新品,从设计到成品只需要25天,而在日本、韩国则需要80天左右,在温州平均每天有3种新款打火机问世,目前已超越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辽宁省对公共研发和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给予投资总额的1/3资金补助。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是我国第一个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仪器设施共用服务系统、专业技术服务系统、行业检测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创业孵化服务系统等十大子系统。该平台通过管理模式创新,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构筑全社会共享的系统、便捷、高效的科技基础设施与服务平台。目前,已汇集3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5097台(套),集成6大科学数据中心和54个特色数据库;聚集了235家在沪国家级、部委级研发基地,78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34家国家级质检中心,21家创业孵化企业,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优质资源单位,以及各类高新技术领域专家600多位。在人才引进方面,江苏省大力实施“双创”人才计划、“千人”计划,南京市推进“三二一”人才计划,出台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引进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中兴集团南京研发中心研发人员1.2万人,是中兴集团全球18个研发中心中最大的,占集团全部研发人员的三分之一强。浙江省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人才;对企业引进符合条件的创新团队,各级财政给予500-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对顶尖创新团队可实行“一事一议”。目前浙江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23人。

      (三)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动力,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是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推动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和重要路径。在营商环境方面,广东省加快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代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2013年全省新登记企业增长50.4%、注册资本增长1.8倍。江苏省在“十二五”前两年取消和下放422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2013年又取消和下放154项。浙江省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逐步实现省级政府部门一般不再直接向企业分配和拨付资金、不再直接向企业收取行政事业费。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探索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招大、引强、选优”机制,大力引进世界500强等优质外资项目。在改革试点方面,江苏省把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作为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质押贷款的有效途径,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浙江省积极推进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试点、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城乡体制改革试点、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等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在扩大开放方面,广东省扎实推动外经贸战略转型,一方面,狠抓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帮扶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另一方面,着力深化粤港澳合作,率先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高水平打造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引导优质外资和重大项目集聚发展。江苏省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发挥主力军作用,目前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和金额已占中方投资的70%以上,“苏商”已遍布亚、欧、美以及非洲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积极承接上海自贸区建设溢出效应,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建设。

        (四)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广东、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以推进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立足节约、清洁、低碳发展,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推进经济发展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碳环保升级。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江苏省整合和增加省级淘汰落后产能专项奖励资金额度及使用范围,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存在产能过剩、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小企业实施行政性关闭;对向境外转移过剩产能的企业,其出口设备及产品可按现行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天津市制定高于国家要求的能耗、污染排放标准,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业,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达不到行业标准的产能,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所得价款用于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辽宁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对产能过剩行业坚持新增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原则,定期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在控制能源消耗方面,广东省按照能源供应配置综合评价体系,实施能源差别化配置,对能耗产出效益低的企业进行重点限能,连续三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倍的企业依法淘汰(特殊行业除外),倒逼其转型提升。2013年列入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93家企业落后设备已全部关停,全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697万吨、造纸13.62万吨、制革10万标张。浙江省建立分级考核的“双控”目标责任制度,制订和完善新上项目用能强度标准,实行新增项目用能指标核定和能耗准入对标审查制度。逐步建立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与用能总量指标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用能总量动态平衡机制,建立区域内企业或项目用能交易制度。2013年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企业1029家。在促进绿色发展方面,广东省研究制定了碳排放管理办法,实行碳排放配额发放制度,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所,定期进行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同时,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将获得节能环保产品认证的优势传统产业优先列入政府采购清单。江苏省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五)坚持把要素集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面对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尤其是土地资源方面的制约,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积极引导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用地方面,江苏省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改,不新增用地的,可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鼓励企业采取对存量土地进行厂房改建、利用多层标准厂房等措施进行挖潜改造,2013年起,每年拿出3000亩用地指标及部分扶持资金,专门支持高标准厂房建设,节约企业资金和建设成本,引导中小企业集聚。浙江省以“空间换地”为抓手,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批后监管工作,加大对转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将闲置土地处置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对闲置土地处置未达到规定要求的,相应核减下一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013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9.6万亩。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江苏省以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引导企业、项目、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成功争取泰州生物医药及疫苗、盐城风电、南京智能电网等三个国家新兴产业集聚区试点,连续3年每个园区每年争取上级扶持资金3亿元。浙江省,面对“卖出8亿件衬衫,换回1架空客A380”的尴尬现实,编制了“1+14+X”(1个总体规划、14个集聚区规划以及多个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实施了龙头企业培育、空间平台优化、重大项目带动、创新平台推动、政策要素支撑等五大工程,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抱团打造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为浙江经济发展汇聚了新能量,增添了新活力。新昌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萧山化纤纺织产业集群、昆山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慈溪家电产业集群、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等一大批百亿、甚至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使得浙江这个陆域面积全国倒数第二的资源小省,创造了全国第四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坚持高点定位、狠抓落实、成效显著。一是,定位准。坚持精准定位、特色发展。江苏省在推动区域发展中坚持“一市一策”,如支持徐州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盐城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使苏北地区实现了“洼地崛起”。辽宁省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坚持“一县一业”,如宽甸人参、铁岭榛子、西丰鹿业、桓仁冰葡萄等,促使得辽宁特色农业走在了全国前列。二是,政策实。坚持突出重点,提高政策含金量。江苏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切实做到应减则减、应免尽免,到2015年,苏北企业通过落实政策减免税收力争达30亿元以上。浙江省制定专门考评办法,每年安排300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3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机器换人”成效显著的企业和地方。三是,方式新。坚持创新思路、破解难题。广东省大力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使碳排放权配额从单纯的任务指标转向可经营资产。江苏省划出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由省高科技投资集团运作,采取委托贷款、优先股、可转债等方式进行有偿支持,“资金变基金,无偿变有偿”,较好地实现了循环化、杠杆化,充分发挥了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四是,执行好。坚持一以贯之、狠抓落实。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发展规划条例》,强化了规划的权威性和延续性,2011年开始推进“八项工程”,在各项工程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又出台实施了《关于深化拓展“八项工程”的若干意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浙江省政策执行刚性强,只要形成了政策,有关扶持资金就能纳入财政预算,从而确保得到落实。

        二、广东、江苏、浙江等省转型发展政策措施的启示

        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推动转型发展目标明确、措施到位、一以贯之、成效显著。面对宏观形势的深刻变化、兄弟省市的加快转型和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山东亟需推进新一轮转型升级。借鉴江浙等省经验做法,推动山东经济转型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的总体思路,着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创新驱动,着力放大区域战略红利,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立足省情实际,搞好顶层设计,通过健全完善推动转型发展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动力机制和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政策措施体系,形成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必须健全约束机制,更好地倒逼转型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资源结构不合理、约束加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12年,我省一次能源消费中原煤超过76%,比全国高8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0.82吨标准煤,比江苏、浙江分别高0.25吨和0.27吨;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全国第1位,资源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应学习借鉴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先进经验做法,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重点从产能、环境、能源、资源、土地等方面研究制定一系列约束性政策措施,以生态环境倒逼发展路径的转变,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布局,促进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工作中,抓紧研究“四个一批”路线图,制定承接产业负面清单,科学界定重点行业产能总量合理区间,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和产能过剩防范机制。要遵循市场导向,注重分类指导,借鉴我省造纸行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以7个过剩产能行业和5个优势传统行业为重点,“敲开核桃”,掌握情况,条块结合,一个市县一个市县、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摸清底数、细化分解、制定方案,倒逼过剩产能化解。要通过建立质量、能耗限额、污染物排放“领头雁”标准,强化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责任、加大执法检查及考核力度等,倒逼落后产能淘汰。要通过健全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机制,建立新上项目与用能总量、与淘汰落后产能“双挂钩”机制,倒逼能源消耗降低。要通过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落实环境污染防治责任制、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力度等措施,倒逼污染排放减少。要推行差异化的资源价格政策、扶持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政策措施,倒逼资源利用节约和转型。要通过细化各类园区及具体行业投入产出效益标准、规范土地供应方案、加强土地利用全程监管等,强化投入产出约束机制,倒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是,必须健全激励机制,更好地引导转型发展。与江苏、浙江等省相比,我省产业“大而不够优”的问题较为突出。我省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68%,传统工业占比高达70%以上,产值排前三位的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业均为资源型产业,而广东、江苏第一大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我省服务业比重2013年底达到41.2%,比江苏、浙江、广东分别低3.5、4.9和6.6个百分点,且传统服务业占比高达50%左右。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转型导向,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坚持“四个提高”和“四个降低”并举,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开展试点示范,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服务业转型发展,大力推动区域融合和产业融合,塑造转型发展新优势。在结构优化上,要抓紧制定出台“腾笼换鸟”实施细则,形成投资、产业、土地、能源、环保、财政、信贷、价格等政策集成优势,激励企业主动实行技术创新、设备更新、节能环保、搬迁改造、发展新兴业态,推动“弱鸟换壮鸟、坏鸟换好鸟、旧鸟换新鸟”,实现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在要素组合上,要着力抓好“三个提高”:通过制度安排推动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实现优势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通过加快启动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引导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鼓励中小配套企业加入集群体系、搞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层次大幅提高;通过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电子商务专项行动计划,抓住三次产业高度融合转型发展的“牛鼻子”,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在空间布局上,一方面,要建立园区专业化协作分类评价标准,按照定位严格项目准入,实施管理人才培训工程,提高园区专业化协作水平;另一方面,要依托“两区一圈一带”联席会议,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拓展合作深度和广度,提高区域产业合作水平。江苏2006年就提出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通过统筹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完善保障机制,苏南与苏北园区间形成了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共建园区已经成为促进南北产业转移、产业分工协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无锡与徐州共建的锡丰工业园、锡沂工业园等6个南北共建园区,7年间,徐州市共累计承接无锡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178个、总投资近200亿元。苏州宿迁共建园区以来,宿迁共承接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苏州产业转移项目366个,计划投资总额680亿元。通过南北园区共建,苏北地区学习借鉴了苏南开发区的管理经验和模式,“筑巢引凤”承接了苏南产业转移,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推进了跨越式发展,苏南地区则缓解了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劳动力成本矛盾,为“腾笼换鸟”拓展了新空间。在市场开发上,要实施名企名牌培育工程,加大对知名企业的要素资源保障力度,开展知名品牌整体宣传推广,打造一批引领转型发展的知名企业、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推出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指标严于各类标准的山东标准。在生态建设上,要按照“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完善鼓励脱硫、脱硝、除尘改造以及炼油企业升级改造的经济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碳排放管理办法,实行碳排放配额发放制度,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所,开展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和低碳园区建设试点等,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强力推进生态山东建设。

        三是,必须健全保障机制,更好地支撑转型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动力。恰恰在这些方面,我省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我省有R&D活动的单位占比为9.6%,比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分别低15.6个、17.3个和5.4个百分点;我省两院院士40人,比江苏少5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数107人,不足江苏的1/3。我们要学习借鉴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经验做法,全力推进科技强省和人才战略,强化转型发展的核心支撑,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拉长、价值链高端、财税链提升。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方面,以促进科研投入成果化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为着力点,研究制定更为有力的政策措施,引导科技研发资源有效整合,加大重大科技平台和高技术产业化扶持力度,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完善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推进机制,强力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在人才支撑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人才基金规模,把蓝色经济区引才政策覆盖全省;实施高层次人才无障碍引进等政策,重点引进一批转型发展急需的省外海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高层次、复合型、紧缺型经营管理人才来山东创业发展;完善校企合作“双元制”培训机制,加大实用型人才培训力度。在要素供给方面,借鉴温州1+N”融资模式(以一个重点企业或行业为核心,向该企业或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或有业务合作的N个相关企业或行业发放贷款,主要有“1+N”生产链融资模式、“1+N”销售链融资模式、“1+N”行业链融资模式、“1+N”关系链融资模式等多种新型融资模式,银行实现了风险有效分散,企业摆脱了抵押约束,更多的中小企业发展获得了信贷支持。)积极构建以新型金融机构为载体、金融创新产品为工具的新型金融体系,积极发展多种新型融资模式。全面落实征收土地闲置费、协商或依法收回、实施土地置换等措施,并与下一年度建设用地安排相挂钩,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零用地”建设、“零增地”技改。在基础设施方面,科学谋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和布局,强化规划刚性制约;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融资渠道和方式;加快事关全局和长远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完善综合交通网、能源保障网和高速信息网。

        四是,必须健全动力机制,更好地助推转型发展。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建设外向型经济,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我省经济外向度比广东、江苏低78个和33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率比广东、江苏、浙江均低10个百分点以上,另外,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够活,营商环境不够优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致使经济转型升级动力不足。我们应学习借鉴江苏、浙江浙等省份经验做法,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创新的活力、内需的潜力和开放的拉动力,汇聚形成转型升级强大助推力。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大力推进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提高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开展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积极探索不同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的区域转型发展路径,通过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试验区、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区和“四化同步”综合改革试验区,整合推进国家和我省转型发展改革试点任务,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引领示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充分利用沿海独特地理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主动融入国家自贸区战略和海陆丝绸之路战略,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制定实施济莱同城化发展规划和蓝黄“两区”城镇组团建设方案,加快西部经济隆起带组团化发展,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城乡社保关系自由转移接续制度,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试点,提高农民在土地收益中分配比例,探索以市场化手段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强化消费拉动作用。要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释放全省近1亿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消费结构提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强化好项目大项目带动。完善支持政策,增强重大项目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配套服务产业协同转移能力。加强项目储备工作,着力增强发展后劲。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切实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引领带动作用。

        五是,必须健全推进机制,更好地服务转型发展。转型发展是宏大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扎实完善的推进机制,加强领导、多方配合、营造环境、督促考核,确保取得成效、实现突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转型发展涉及领域广、分管部门多,需要加强组织领导,社会各界联动。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布局,完善配套政策,推进工作实施。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支撑工作进行。省直部门要统筹全省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把口袋里的生产力全都掏出来”;各市县要强化导向,善借外力、激发内里、释放潜力,加快形成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良好营商环境是取得新一轮竞争优势的关键。2012年广东提出了建立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五大任务,成为该领域的先行者。我们要学习借鉴广东、江苏等省经验做法,顺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审批事项的梳理、规范、清理工作,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把能放的放下去,该放的放到位,争取成为审批事项最少、程序最优、时限最短、效率最高、服务最佳省份。同时注重强化良法善治理念,探索建立规范、透明、便利,符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形成公平公正、稳定可靠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制度保障。江苏省建立“八项工程”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将“八项工程”的内容具体化,加强对“八项工程”实施成效的检查考核,促进了各地各部门逐项对照落实。借鉴先进省份经验做法,立足考核导向实现新转变,亟需健全转型发展考核体系,突出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注重兼顾显绩和潜绩,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上来。(综合处、法规处、规划处、宏观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