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结果(2010-2013)

30.10.2014  13:09
      济南市环保局长期以来,持续组织开展颗粒物监测、研究和来源解析等工作。2010年以来,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中国环科院和南开大学等科研单位,将科研项目与日常监测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开展了细颗粒物(PM 2.5 )来源解析研究。研究过程中,监测部门发挥优势,完成了系统的采样、分析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综合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源解析技术方法,得出了2010-2013年度济南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 2.5 )的主要来源结论。       济南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 2.5 )来源中区域传输贡献占20-32%,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8-80%。在本地污染贡献中,燃煤、扬尘、工业生产、机动车为主要来源,分别占27%、24%、18%、15%,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其它排放约占PM 2.5 的16%。 济南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 2.5 )主要成分为硫酸盐(SO 4 2- )、地壳物质、有机物(OM)、硝酸盐(NO 3 - )、铵盐(NH 4 + )等,分别占PM 2.5 质量浓度的22.5%、20.6%、17.1%、12.5%和6.8%。       济南市PM 2.5 成分和来源呈现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二次粒子影响大,PM 2.5 中的硫酸盐、有机物、硝酸盐和铵盐主要由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生成,累计占PM 2.5 的59%,是重污染情况下PM 2.5 浓度升高的主导因素;二是PM 2.5 的主要源类贡献呈多样化,其污染治理需要多种源类协同控制。 2014年5月31日,济南市环保局组织进行了专家咨询论证,广泛听取了国家环保部、中国环科院、北京、上海、天津和重点高校等环保领域领导和专家的意见,研究成果得到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认为本研究监测布点合理、采样规范、分析准确,方法科学、结果可靠。     专家建议:一是燃煤、扬尘、工业生产和机动车是济南市PM 2.5 来源的四个主要方面,必须严格控制,尤其要严格管控扬尘和燃煤污染,这也印证了目前全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方向是正确的。二是硫酸盐、有机物和硝酸盐是本市PM 2.5 的最主要成分,建议在继续加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的同时,应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控制。三是区域传输对济南市PM 2.5 来源的贡献率高达20-32%,要改善济南市空气质量,需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削减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四是PM 2.5 来源解析是重要的基础工作,随着大气污染防治的深化,污染特征还会发生变化,需要持续开展常态化源解析研究工作。       基于济南市环境空气PM 2.5 来源解析结果和专家建议,为实现济南市环境空气显著改善的目标,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推进余热供热替代和“煤改气”项目,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拓宽清洁能源渠道,力争实现2015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不增反降。       二、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从源头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推进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落实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排放标准,倒逼污染企业转型升级。       三、深入开展扬尘污染治理。继续落实《济南市城区建设扬尘治理集中行动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措施,加大城市植绿造绿力度,推进生态隔离带建设。       四、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积极构建以公交为主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严格机动车环保检验和环保标志核发制度,强化在用机动车环保管理;积极推动车用油品配套升级;加快黄标车淘汰进度。       五、加强颗粒物气态前体物的控制。以燃煤、工业和机动车污染防治为重点,强化对二氧化硫(SO 2 )、氮氧化物(NO X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 S )等细颗粒物前体物的排放源控制。       六、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加强区域协作,构建环保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改善省会城市群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七、开展常态化颗粒物来源精细解析,不断更新完善污染源清单动态技术,为科学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