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领导出席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解读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情况

25.04.2016  11:30

王忠林同志回答记者提问

段立宏同志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2016年4月22日(星期五)下午3:30,我委与省政府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解读我省“十三五”规划有关情况。省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娥出席发布会;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忠林,巡视员段立宏出席发布会并围绕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王世农主持发布会。中央驻鲁新闻单位、香港新闻媒体驻鲁分支机构、省直和济南市主要新闻单位记者参加了发布会。

新华社记者:“十三五”规划描绘了齐鲁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热切期待。我想请问王主任,再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的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将会取得怎样的成效,如何向全省人民交上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王忠林: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下午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见面交流,借此机会首先诚挚感谢媒体朋友们对“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关注,感谢多年来对全省发展改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对山东来讲,是加快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关键阶段,是新旧动力转换特别是新经济、新动能加速形成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同志和分管领导同志亲自挂帅,多次深入市县和企业调查研究,主持召开多个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市各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基层干部群众等各方面意见建议,研究讨论重大问题。去年11月份,省委召开十届十三次全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规划起草组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以省委《建议》为指导,组织编制了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后,正式印发实施。《纲要》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突出了山东特色,体现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力量共识,反映了人民意愿,是9800万山东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共同行动的纲领。

按照《纲要》描绘的蓝图,未来五年我省社会发展总的目标,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明确要求,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前列。紧紧围绕“走在前列”这一目标定位,《纲要》围绕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等设置了27个主要指标,在重点任务中还细化了69项指标,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做到了每项工作既有工作要求,又有具体指标,不仅让大家知道要干什么,而且知道干到什么程度。具体可以概括为“六个显著提高”: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集中体现为“两个翻番”,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第一个翻番看,我省“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9.4%,超过9%的预期增速,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纲要》确定“十三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据此测算,我省将提前1年实现翻番,到2020年超过9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万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1.5万美元,步入高收入地区行列。从第二个翻番看,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达到7.5%以上,超过生产总值增幅,提前1年实现翻番;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要超过城镇,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突破进展,到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切实拉长我省服务业“短板”,推动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R&D)要由2015年的2.23%提高到2.6%,创新型省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三是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高。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围绕打造幸福山东,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养,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0张以上;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家庭医生,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特别是规划还设置了三个约束性目标,一个是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比“十二五”末提高1.5年;一个是要提前实现现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第三个是完成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180万套。这三个约束性目标的设置真正体现了共建共享和民生兜底的要求,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执政为民的情怀。 四是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 充分发挥好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到2020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我们将以此为重要载体,打造道德文化高地和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五是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加快区域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全省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5%和55%以上,实现1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共享城市文明发展成果。 六是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倡导生态文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让人们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15年降低35%,全省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50%。另外,规划还提出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林木绿化等一系列指标,而且全部为约束性目标,有利于强化规划刚性,避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为实现上述目标,《纲要》还确定了16个重大战略、56个重大工程、23个重大计划、11个重大行动,总共106个,确保规划接地气、有抓手、可实施、能见效。总之,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奋斗,一定能够顺利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开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9800万山东人民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

大众日报记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终极任务,关系到千家万户,特别是,我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升级,请问主任,“十三五”规划在民生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如何使“十三五”发展更有温度和满意度?

段立宏:中国有句古语,叫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要求我们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生态环境、城乡发展、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内容,多维度、多举措推进民生改善,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山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最近又再次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纲要》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发展低碳生态经济、加强重点污染防治、系统修复保护生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确保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分解任务,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扩大投资、拉动消费、促进产业升级的潜力所在。《纲要》立足我省就地就近城镇化的特点,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做了系统安排。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就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入基层,启动了“三个市民化”、“两区同建”、特色城镇化等重大问题调研,加快完善城镇化配套政策体系,确保到2020年,我省城镇化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大台阶。 三是 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制度安排,促进公平正义,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比如,《纲要》提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到2017年底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2018年底全面改善9700余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比如,《纲要》首次提出“大健康”理念和“乐活”理念,强调要完善“生育-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养老-临终关怀”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健康均衡发展。再比如,《纲要》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战略,大力拓展服务经济、城市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指导,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四是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在全面,难也在全面,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截至2015年底,我省仍有省定标准贫困人口300万左右,主要集中在山区、滩区和库区,实现全面小康,这个短板必须补齐。《纲要》用了较大篇幅,强调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2018年提前实现现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不让一个人掉队。此外,针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诚信缺失、安全生产等热点焦点问题,纲要作出了建设信用山东、平安山东、食安山东、法治山东的系统部署,千方百计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切实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中国改革报记者:规划《纲要》把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作为“十三五”发展的中心,同时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我的问题是,我省将采取哪些举措实现“双中高”,提高质量效益的路径是什么?

王忠林:经过几十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主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我们必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重点是要做到“三个强化”: 一要强化创新驱动。 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创新放在战略任务之首,强调要树立全面创新理念,大力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引擎,特别要以近期获批的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大契机,在“四个一批”上下功夫: 一是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我省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均居全国第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位居全国第二。“十三五”时期,我们将继续争取国家重大创新项目和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落户山东,为科技创新搭建强力支撑。 二是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着力在人工智能、生物基因、空间海洋、核心电子器件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并推动其加快转化,形成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新局面。 三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特别是实施好我省“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在资金、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持续加大扶持力度,真正把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树立起来。 四是壮大一批产业技术联盟。推进建立以龙头企业牵头的信息技术跨产业联盟、“互联网+”创新联盟、智能制造联盟等,提高产业发展的集约集聚水平。同时,《纲要》还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力争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5%,比2015年提高5.4个百分点。 二要强化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山东产业门类齐全,呈现出“”的显著特点。比如,我们是大农业,2015年农业增加值4979亿元,居全国第一;我们是大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4.7万亿元,居全国第一,41个工业大类山东全部涵盖;我们是大服务业,三产增加值2.85万亿元,居全国第三。“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一是发展标准高、融合深、链条长、质量好、方式新的精致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高端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预计今年全年三产占比有望超过二产,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根本转变。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占比要达到55%。 三要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主线,也是山东实现“双中高”的必然选择和主攻方向。要通过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在这方面,山东已经闯出了一些经验。比如,造纸业是我省传统行业,用水量和污染排放一度曾经占到全省工业的50%。为此,我们采取了严于国家三四倍的环保标准,通过倒逼,山东造纸业实现了凤凰涅槃,全省制浆企业由原来的200多家减少到十几家,涌现出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占到全国的近1/5。比如,加大地炼企业进口原油申报工作力度,截至目前,申报总量达到6400万吨,已获得进口原油使用资质的企业12家,获批总量达到4423万吨/年,淘汰落后产能3062万吨。地炼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占全国同行业的70%,实现了“去产能”和“调结构”的双赢。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坚持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在做好去产能“减法”文章的同时,通过品牌培育、新兴产业壮大等做好“加法”的文章;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加快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做好“乘法”的文章;通过降低企业成本、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做好“除法”的文章,真正赢得长远发展的优势和主动权。

香港商报记者:王主任您好,我报道过全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外电入鲁”情况,也注意到我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提质增速。请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十三五”规划了哪些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工程?

王忠林: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保障,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举措,更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十二五”以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综合交通网规划稳步推进,17市全部通了铁路,济青高铁开工建设,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建成投用,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到535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348公路;沿海港口吞吐量13.4亿吨,拥有青岛、日照、烟台三个3亿吨大港;全省电力装机容量9715.7万千瓦,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11.5%。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供水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立体化水平,着力打造“五大体系”: 一是综合交通体系。 目前全省已有7个市通达高速铁路,96%的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为进一步适应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和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需要,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加快建设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到2020年,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也就是“两网两通”工程。 高速铁路方面:“十三五”时期,规划新建、续建高铁里程1449公里,全力推进济青高铁、石济客专、鲁南高铁、郑济高铁、潍莱高铁、京沪高铁二线(环渤海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十三五”末,全省高铁通车里程力争达到2100公里。高速公路方面:积极推进荣成至文登高速等16个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开工济青高速扩建等7个条件成熟项目,到“十三五”末,通车里程力争达到7600公里。“两网两通”建成后,全省将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济南、青岛至周边城市1小时通达,济南与省内各地级市2小时通达,省内各地级市之间3小时通达的“1、2、3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全省高速公路通达所有县(市、区),各县(市、区)30分钟内可进入高速公路网。 在抓好“两网两通”的同时,我们还将加快机场布局建设,开通更多地洲际直航航线,力争国内外航线达到340条以上,比“十二五”末增加40条左右;加快现代化港口群建设,力争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5亿吨,比“十二五”末增加1.6亿吨。 二是现代能源体系。 合理开发利用煤炭、油气等能源资源,扩大风电、光伏、核电等装机规模,大幅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建成投用内蒙古锡盟-济南、上海庙-临沂、陕西榆横-潍坊三条“外电入鲁”大通道,到2020年接纳省外来电能力达到2400万千瓦左右,这对于我省改善能源结构、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现代水利体系。 加强雨洪资源利用,统筹推进引黄济青改扩建、黄水东调等引调水工程,实施一批供水保障工程、防洪除涝减灾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到2020年,全省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全面提升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四是信息网络体系。 加强智慧山东建设,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支持网络通信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互联网普及率由2015年的48.6%提高到85%,全部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让更多人用上互联网。 五是城乡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围绕提高公用设施服务水平,加快城市电力通信、供热供水、燃气消防、地下综合管廊等设施规划建设,抓好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围绕治“”,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快速通道,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等。围绕防“”,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暖、改厕“六改”力度。到2016年底全面实现自然村动力电“村村通”;2017年底全面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完成存量危房改造;2018年底完成647万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等,推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向农村辐射延伸,不断提高便利化程度和环境宜居水平。

经济日报记者:我们看到,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体现了较多的“山东元素”,这是否意味着,更多事关山东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上升为国家战略?我想请问段主任,我省怎样在谋划推进“十三五”发展时抓住机遇,把优势打造成亮点?

段立宏:与以往五年规划相比,我省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事项是最多的。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生态经济带、京杭大运河、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沂蒙革命老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以及青岛中国蓝谷等17项关系我省发展全局长远的重大事项列入国家规划。此外,还有10余项涵盖我省的重大工程项目,如推进淮河、海河流域治理、基本贯通沿海高速公路、优化建设沿海风电项目,也在国家规划中做了部署和体现等等。我省列入了这么多工程项目,这首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省部会商、“两会”提案建议等形式进行了多轮高层推动;其次,得益于我们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立足省情实际,进行科学论证;这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积极跟进衔接、反复汇报争取的工作努力。“十三五”时期,我们将以这些重大事项为抓手,发挥特色优势,加快向前推进,为全国发展大局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做出更大贡献。 比如,坚持以海兴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拓展蓝色发展空间、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顺应国际潮流、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举措。我省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占全国1/6,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约占全国18%,居全国第2位,海洋科技人才占全国1/3以上,拥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全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责任义不容辞。《纲要》提出,我们要做好海洋强省建设这篇大文章,编制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健全海洋经济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0%以上。 比如,坚持文化传承。 齐鲁文化丰富多元、兼容并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8年省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以来,我省加快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纲要》围绕提高全民道德文化素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全面部署。特别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丰富传统文化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再比如,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 我省是沿黄流域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和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全省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黄河流域9省的26.8%和36.3%;分别占环渤海地区7省市的31.3%和32.4%)。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十三五”规划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范围扩展至全省17市,山东半岛城市群已成为我国第四大城市群。下一步,我们积极编制《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争取在国家层面批复实施,为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