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威海市经济平稳发展 转型步伐加快

12.02.2015  12:50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这一主线,紧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契机,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初步核算并经山东省统计局核定, 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90.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4.50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10.07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65.77 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由上年的8.0:51.5:40.5调整为7.7:50.5:41.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快于生产总值增速0.8个百分点。
  (一)农业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加。201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20.99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农业生产相对平稳,实现产值114.06亿元,增长1.9%;林业实现产值0.93亿元,增长2%;畜牧业和渔业生产总体较好,畜牧业实现产值76.33亿元,增长4.4%;渔业实现产值215.33亿元,增长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33亿元,增长9.8%。
  (二)工业经济保持良好增势。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15个百分点,排全省第4位,位次较2013年前移9位。在全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 31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86.1%,其中17个行业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增势较好的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3.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9.8%;医药制造业,增长15.0%。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生产好于轻工业。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轻工业增长10.3%。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达到98.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61.43亿元,同比增长9.7%;实现利税561.49亿元,增长11.6%;实现利润354.44亿元,增长12.8%。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7.7 %,比年初提高 1.1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9.4亿元,同比增长15.9%。工业企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快,实现技改投资882.7亿元,同比增长54.7%,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9.5%。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49.3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增势较好,全年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726.69亿元,同比增长27.2%。2014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57.23亿元,同比下降13.3%。其中住宅类房屋投资完成292.55亿元,下降13.3%,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81.9%。
  (四)消费品市场形势良好。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1.87亿元,同比增长12.9%,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96.18亿元,同比增长7.8%;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81.37亿元,增长13.6%;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1.05亿元,增长11.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3.27亿元,增长11.2%。从区域看,城镇实现零售额986.88亿元,同比增长13.1%;乡村实现零售额149.99亿元,增长11.8%。从商品类别看,刚性需求增势平稳,日用品类增长17%,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5.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4.0%;热点商品销售走强,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5.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5.8%;消费升级类商品热销,通讯器材类增长30.8%,中西药品类增长23.5%,化妆品类增长18.5%。
  (五)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利用外资状况良好。2014年以来,威海市进出口总额一直为负增长,一季度下降12%,上半年下降6.3%,自下半年以来降幅逐月收窄,外贸持续下滑态势得以扭转。2014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65.87亿美元,同比下降3.3%。其中,出口完成113.72亿美元,增长6.3%,实现正增长;进口52.15亿美元,下降19.1%。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到账外资创新高。全年到账外资10.12亿美元,增长10%。其中新批外资过千万美元项目 19个,合同利用外资4.3 亿美元,占全市总额46.2%。第一、二、三产业到账外资分别占全市到账外资比重为6.9%、53.0%和40.1%,以商业和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项目到账外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六)交通运输业平稳运行。全年铁路、公路、海运共完成货运量7930万吨,增长2.0%,完成客运量4031万人,下降3.0%;完成货运周转量336.82亿吨公里,增长7.1%,完成客运周转量36.82亿人公里,下降1.4%。港口吞吐量达到7110万吨,增长1.6%;港口旅客发送人数198.9万人,增长0.8%。
  (七)财税收入稳定增长。2014年,威海市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0.79亿元,同比增长13.1%。收入质量逐步提高,全市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6.2%,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四税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48.8%,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全市实现两税全部收入320.06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服务业收入合计164.42亿元,增长18.6%,高出两税全部收入增速9.7个百分点。
  (八)金融市场保持稳健。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632.33亿元,比年初增加253.07亿元,增长10.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排全省第6位。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35.28亿元,比年初增加 170.30亿元,增长10.9%,低于全省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0位。
  (九)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201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54元,同比增长8.9%,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7296元,同比增长11.0%,低于全省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个百分点。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仍是城乡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4619元,占家庭总收入的65.4%;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81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1.0%。
  (十)物价上涨处在可控范围。201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4%。从分类商品价格看,居民消费八大类商品价格呈现“七升一降”态势。除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0.7%外,其余七大类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食品类价格累计上涨4.4%,是拉动CPI上涨的主动因。受需求拉动影响,加上人工成本上升推动,食品类中的干鲜瓜果类、在外用膳食品、蛋类和粮食类价格上涨较快。
  二、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效益短期内难有较大改善。
  工业用电量长期低位运行显示工业发展势头疲弱。2014年以来,全市工业用电量一直维持个位数的低速增长,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增速分别为3.8%、2.1%、2.2%和1.8%。工业生产者价格延续下降态势。2014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下降1.3%,降幅分别比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扩大0.3、0.4和0.8个百分点。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形势依然严峻。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期,去产能去库存压力较大,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增多。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扩大,整体运营短期内难有明显好转。
  (二)经济发展后劲仍显不足。
  一是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呈回落态势,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增速分别为20%、18.6%、16.5%和15.9%。民间投资稍显疲软,2014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0.8%,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行。2014年全市房地产投资下降13.3 %,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6%,比上年同期下降5.4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品市场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从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数量看,威海市数量少,规模偏小,与省内发达地市有很大差距。从市区商业规划布局看,呈现中心商区相对狭窄,特色经营不明显,同质竞争现象明显等特征。从销售业态看,电子商务成为新潮流,对实体店的冲击进一步加大。三是外贸形势仍然低迷。2014年全市进出口总值下降3.3%,比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进口回落18.7个百分点。进口持续下滑与出口低速增长的局面短期内没有大的改观。
  三、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的来看,2014年威海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无论是从供给、需求层面,还是增长质量和效益层面,都显示出全市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平稳、健康、较快运行状态。但同时,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当前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应统一思想认识,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转变思路,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一)提升要素质量,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市场领域改革,为民营经济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强化市场在转型升级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税金融体制、价格形成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放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民营资本准入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更多领域的建设,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教和人才为重要支撑,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着力解决企业融资担保和融资难问题,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保护企业合法利益。
  (二)升级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
  坚持高端高质高效方向,按照一产抓特色促跨越、二三产抓结构上规模的思路,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产业内部结构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加快转变。继续实施产业集群“3+4”发展战略,培植膨胀新信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等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设备、纺织服装等四个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创新成长产业链。优先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健康保健、中介服务等新型业态,构建新型商业模式。
  (三)扩大内外需求,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
  完善流通体系建设,紧跟消费新热点,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制订促进文化、体育消费的意见,扩大养生养老、健康服务、家庭服务、休闲旅游等服务型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二次分配的作用,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深入挖掘居民消费潜力。积极扩大外需,继续推进中韩(威海)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流通型外贸企业延伸价值链,向供应链企业发展,增加出口环节的附加值,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高新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抓住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等有利时机加强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能源进口,加大对外投资力度,促进战略性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