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采用3+3模式:只统考语数外 学考科目6选3

19.03.2016  04:57

  17日,省教育厅召开深化招考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山东版高考改革大框架也“浮出水面”。2020年起,高考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组成。明年的高一新生,将成为首批“吃螃蟹”者。

  考试科目:高考只考语数外其他科目6选3等级考

  省教育厅厅长左敏介绍,2020年起,山东夏季高考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模式。所谓“两依据、一参考”,是指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统一高考包括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由考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结合高校招生对等级考试科目组合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自2017年秋季这届高一新生开始,夏季高考将采用“3+3”模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以最好成绩入分。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

  录取方式:志愿填报由“学校+专业”变“专业+学校”

  方案中提出,自2020年起,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采用“专业(类)+学校”方式。探索实行考生一档多投、多次选择的投档模式,增加高校与考生之间双向选择机会。

  高校根据招生专业(类),对纳入高考录取的等级考试科目的组合方式提出要求,同时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提出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相关要求和使用办法实施前,须提前两年向社会公布。也就是说,高校招生专业对考生6选3选考的科目有要求,例如理工类专业,可能会要求考生需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成绩。而高校提前两年告知考生,便于考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提前选好所需的组合方式。

  同时,招生录取时,高校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对综合素质信息进行分析,并对考生综合素质做出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在考生分数相当时,作为优先录取和优先安排专业的依据。

  细节追问

  1.外语一共可考两次,时间咋定的?

  细节未出台,多名教师建议高考半年前考一次

  外语两次考试时隔多久?如果对第一次考试成绩十分满意,不参加第二次考试行不行?目前,山东版高考改革只出了大体框架,这些细节还须等待具体的实施方案出台。据悉,今年6月前将出台山东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

  记者采访了几名一线英语教师,他们表示,第一次外语考试时间与高考间隔半年时间就很好。一般在高三下学期之前新授课的内容都已讲完,这时进行第一次外语考试,学生可以自我检验没有进入复习阶段前自己的外语水平。到复习阶段结束后高考时,再进行一次外语测试,两次外语测试的结果考生可以相互比较。

  2.“6选3”等级考组合多,以后咋上课?

  走班制将成新常态,也或现“物化班”“史地班”等

  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中任选3门纳入高考成绩,理论上意味着有20种组合。“因学生选考科目呈现多样化组合,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教学和全年级统一的课程安排必将被打破,多样化的课程套餐及走班制教学将成为学校课程和教学管理的新常态。”济南一高中学校分管教学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可以是传统的物化生,史地政,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物史地,物化地,史地生等。“很可能出现一个科目选择的人数太多,而另一科目选的人又过少的现象。”该负责人表示,学校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自选需求,将进行调整,这对学校下一步的管理和教学秩序是个全新的挑战。

  此外,一名高中老师猜测,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集中,减少走班次数,根据学生的选择科目进行合并,以后高中学校可能会出现“物化班”“史地班”等。“走班教学等涉及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省教育厅很可能会有配套高考改革的基础教育改革相关文件出台,对高中的教学工作总领指导。”该老师表示。

  3.专业+学校与学校+专业啥区别?

  以专业为导向报志愿,不用担心被迫学不喜欢的

  省教育厅巡视员宋承祥介绍,长期以来,高校招生实行“学校+专业”的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高校按照考生填报的学校志愿,先选择相应批次的高校投档,再依据专业计划缺额情况调剂录取,使得一些所谓的名牌高校的弱势专业也能招到好学生,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无从体现,专业选择权也很难保证。

  改革后,实行“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模式,考生既可以报考同一个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以专业为导向,先选定自己喜欢的专业,再选择高校。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是解决了将学校选择放在首位,被迫选择自己不太感兴趣的专业的问题;二是贴合了考生的人生规划;三是可促使高校科学定位,多办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增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