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青未了 普查战犹酣

13.01.2015  15:57

核查地物地貌

      初冬的齐鲁大地,依然阳光明媚、绿意盎然,一股大开放、大发展的气息随着清新的海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从泉城济南到瓷都淄博再到啤酒城青岛,记者深入山东地理国情普查一线现场采访。一路上见到的是忙碌的生产景象,感受到的是测绘人大胆创新的理念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在地理国情普查这场全国“统考”中,山东测绘人正在为交出一份不寻常的答卷而努力奋斗着。

严格管理出效益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场难打的硬仗、苦仗,这在山东似乎更甚。由于实行国土资源和测绘统一管理体制,山东省级基础测绘生产力量只有省国土测绘院的300多人。要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条件下完成近16万平方公里普查任务,势必要依靠行业力量,这无疑增大了组织管理的难度。
      山东这样破解难题——
      暂停省级基础测绘一年,全力以赴搞普查。
      普查资金由省财政统一拨付、统一管理,保证资金及时到位、使用规范。
      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省普查办,下设6个工作组,大家集中办公,每周一召开例会,协商普查中出现的问题,统一拿出解决方案,避免扯皮。
      通过试生产大浪淘沙,从30家甲级测绘单位中遴选出14家承担普查任务。对这些单位实行绩效考评,每月公布名次,对进度滞后的及时进行督导。
      为确保全省“一盘棋”,推行“三员”工作组制度,即省普查办派出骨干分赴定点包干单位,担当“质量监督员、进度督导员、技术指导员”。他们与生产、质检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教,帮助这些单位完善管理、提升水平,保证普查进度和质量。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省普查办副主任曲伟刚对记者说:“集中统一式管理确保了普查有序高效运转。一年半的实践充分证明,组织管理在普查中起决定性作用。”

狠抓质量创精品

      “干了20多年测绘,我从未遇到质量监管这么严的项目。”山东明嘉勘察测绘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其军这番话代表了许多普查单位的感受。
      在山东目前已通过验收的72个市县中,一次性过验的仅有40个,刚过一半。验收标准到底有多严?省普查办工作人员举例说,一幅图覆盖面积约25平方公里,只要有一块长、宽各300米的一级类地物判读错误,这幅图就被判不合格。这对于第一次做普查项目的队员而言,意味着一遍又一遍的核查、反复多次的修改,每个人的耐心、细心、体力都要经受严峻考验。
      受齐鲁文化的长期浸润,深明大义、踏实认真、忠诚守信的特质已沁入山东人的骨髓。面对这项开创性的国家重大工程,普查队员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合格,返工,又不合格,再返工,直至达标。这个磨合的过程堪称痛苦,但他们不厌其烦、百折不挠,只为保证每个数据对得起良心、经得起检验。
      “普查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80%”,这是山东设定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绝非易事,省普查办多措并举:统一采购、配发质检软件;严格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质量责任追究等制度,验收时执行国家标准不折不扣,只要不合格坚决返工,以此督促普查单位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对多次出现质量问题的单位实行约谈,并计入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不良信用信息;拨付普查经费时,预留10%作为质量保证金,如发生问题,视情况扣除;实行普查单位退出机制,普查任务分批下达,质量不达标的单位不再承接后续任务……
      “这些措施虽然给普查单位带来不小的压力,但一定会提高成果质量。我们能保证每幅图、每个数据都经得起历史检验。”曲伟刚话中充满自信。这份自信,来自山东1200多名普查人呕心沥血的付出。

敬业奉献感天地

      “为普查,我们凝心聚力、同甘共苦;为普查,我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400多个日夜,每晚是我们熄灭办公室最后那盏灯。”这是青岛市勘测院一位作业员写的诗,它道出了测绘人为摸清地理国情家底心甘情愿的付出,正如很多单位领导和普查队员向记者表达的那样:坠入“情”网,为“情”所困,痛并快乐着。
      11月5日对于青岛市勘测院信息工程分院的王刚、刘可涛来说是一生中难忘的日子,二人在同一天当上了父亲,同事们将两位小公主昵称为“国情宝宝”。在作业室,记者见到了王刚,初为人父的喜悦还洋溢在脸上。分院长孙为晨告诉记者,两位新爸爸在妻子怀孕、分娩的10个月里很少休假,更别说陪她们做产检。女儿出生后,两人只休了一天便继续投入战斗。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普查岁月,王刚特意为女儿取名“王晴和”(晴与情谐音)。
      记者在邹平县外业现场见到省国土测绘院两位质检员时,他们来这里已经5天,住在小旅馆里,每天一早骑着自行车出发,沿途拍照,核查各个图斑的属性及范围,一直忙到天黑。这里核查完毕,他们还要马不停蹄赶往莒南县。自从院里开展国情普查百日攻坚战以来,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已成全院职工工作的常态。
      山东省普查办做过一项统计,国庆节7天假期里,全省普查人员加班达4445人次。透过这个数字,记者看到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作风、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截至12月22日,山东省普查航摄影像获取全面完成,数字高程模型精细化处理、数字正射影像生产全部结束,普查数据采集综合进度98.3%,有72个市县通过验收。
      “统考”还在继续,山东测绘人正以行动书写更加精彩的答卷!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勇担重任展铁军风采

      11月25日,山东省国土测绘院雪山测绘生产科研基地。
      记者一步入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组作业区,墙壁上张贴的“敢于担当 善打硬仗 铸国情普查铁军魂魄”“抒青春奉献豪迈情怀 绘国情普查壮美诗篇”两幅标语便映入眼帘。环顾四周,技术人员都在认真作业,只听见键盘清脆的嗒嗒声和鼠标、图纸摩擦发出的嗦嗦声,一种你追我赶、催人奋进的气息扑面而来。
      自2013年10月开始,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将测绘生产主力军地理信息工程院的300多人全部投入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作为全省测绘力量的中坚,这支铁军承担了全省40%的普查任务。队员们在全国感动测绘人物、地理信息工程院院长杨艳萍的精神感召下,攻坚克难、全力以赴。
      虽然时间紧,任务量大,但该院对普查成果质量的要求几近苛刻。在作业区墙壁上张贴的《质量管理规定》引起记者注意:“部门批次被退图返工达10%以上、20%以下的视为一般质量事故;部门批次被退图返工达20%及以上的视为重大质量事故……”杨艳萍告诉记者,院里对普查成果严格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质量责任追究、质量通报制度,检查采用“内业全数检查、外业30%抽查”的模式,严把质量关。
      内业争分夺秒、紧张有序,外业核查则在凛冽的寒风中进行。当记者来到滨州市邹平县时,质检员张洪军和张金营正在一边查看手中平板电脑中的每个图斑,一边仔细核对真实的地物地貌,将错误的地方修改过来。记者看到,原本标注“梁州中学”的图斑已被更正为“邹平县第一中学初中部”。为了赶在下雪之前完成所有测区的外业调绘与核查工作,他俩和队友们不分周末、加班加点、栉风沐雨,每一座工厂、每一片植被、每一所学校都要核查清楚,往往一出来就是连续一个月不休息,多个县区跑下来,每个人几乎都成了“活”地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普查成果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再苦、再难、再琐碎我们也必须去做。”朴实憨厚的张洪军笑着对记者说,仿佛所有的苦在他眼中都是云淡风轻。
      正是在这样自上而下高标准、严要求的质量监管体系下,山东省国土测绘院承担的全省45个县区6万平方公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任务中,已有22个区县通过验收,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一次过验率达82%,居全省之首。这支敢于担当、敢打硬仗的队伍,又一次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测绘铁军的风采。

山东省地质测绘院 艰辛探索终成正果

      “这一年,我们为‘情’所困,虽然很辛苦,但每位参与地理国情普查的年轻队员都收获了许多,不仅是内业判读、外业核查,更重要的是热忱、认真的工作态度,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走进山东省地质测绘院采访时,院长赵玉祥用这番话总结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自2013年10月开始,该院承担了全省12个区县地理国情普查任务,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共计679幅图。对于这样一个有50多年历史的老牌地质测绘院来说,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全新的挑战。这600多幅图背后,饱含着该院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组100多名职工由生到熟、由难到易的尝试与探索。
      “我们以前做的项目多以测绘基准数据、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主。而地理国情普查则要求把多种要素进行分类统计、综合取舍,把地理要素与人文、生态环境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普查不能照搬传统测绘方法,它自有一套标准、规范及技术流程。对于做惯了常规基础测绘项目的队员来说,刚接触普查工作时真感到有些手足无措,大家必须学习并掌握新的标准规范和作业方法,这个摸索、磨合的过程并不轻松。”赵玉祥深入浅出地道出了普查工作遇到的最大难题。
      由于无经验可循,外业队员对于不同地表地类的指标和概念没有完全吃透,项目组在狠抓培训的基础上,实行“新老搭配”“一对一引导”策略,让有经验的作业员辅导新作业员,充分发挥年轻作业员优秀的认知和创新能力、老作业员出色的项目经验与判断力。对于没有吃透的指标和概念,外业队员每天身边带着小本,一边走一边记。晚上回到项目部,大家聚在一起,结合白天拍的照片,对生疏或者有争议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一开会就是两三个小时。内业影像判读中,作业员对纹理、图斑等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项目组便花大力气组织培训,往往上午培训下午作业,作业时遇到问题立即提出来,再培训,手把手、一对一,直到彻底解决问题。
      经过半年多百折不挠的探索,队员们越干越得心应手。目前,已有6个区县成果通过省普查办验收,2个区县普查工作基本结束,4个区县普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我不在乎输赢,我就是认真。”这是队员们叫响的口号,更是他们在心中对自己许下的诺言。正是这种勇于探索、无怨无悔的态度,造就了这支技术过硬、充满活力、能征善战的胜利之师。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殚精竭虑为普查

进行普查航拍

      东经120度19分,北纬36度04分,山东青岛观象山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就在这里。它不仅是国家高程起算点,更是青岛测绘人追求一流、开拓创新的标志。自2013年10月起,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一直在为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地理国情普查任务不懈努力着。
      11月27日傍晚,记者来到青岛胶州市艾山测区,正赶上青岛勘测院信息工程分院在此进行普查航飞。半空中,一架四旋翼无人机正在按预定航线飞行,技术人员灵活地操作手中的遥控器。大约10分钟后,无人机顺利返航,平稳降落。分院副院长王海银告诉记者,今天1.5平方公里航拍任务已完成,接下来队员们还要驱车两小时赶回院里,连夜进行内业处理。这种“连轴转”的状态已经持续了3个多月。
      记者跟随外业队员回到青岛院地理国情普查项目部,“大干一百五十天 确保地理国情普查项目按期保质完成”的大横幅犹如一针强心剂,激励着队员们在最后关头勇敢冲刺。信息工程分院院长孙为晨告诉记者,为了全力做好普查工作,该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各部门一把手为主要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充分调动全院力量参与。院里将普查作为头等大事,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暂停了一些效益好的市场项目。项目部从4个分院抽调技术骨干集中作业,自8月初开始便进入倒计时150天的冲刺阶段。从院领导、管理人员到作业员再到食堂师傅,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外业队员早出晚归,内业人员加班到深夜,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一周上6天班,十一长假仅休了两天。因外业核查用车多,院长张志华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公务车改装成作业车。
      在项目部作业室走廊外最醒目的位置,张贴着一幅巨大的《地理国情普查动态进度图》。记者走近细看,青岛市和潍坊诸城市各区县范围内几乎插满了小红旗。“每完成一个测区的普查工作,我们就在图上相应位置插上一面红旗。刚开始是一片空白,如今已是红旗遍地飘扬。这是100多名队员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家里有事不能分担,父母年迈不能照顾,孩子出生仅休息一天又回归岗位……这些酸楚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每当成果通过验收的好消息传回来时,大家高兴得不得了,这是对他们辛勤劳动最好的肯定与回报!”孙为晨自豪地说。
      目前,该院承担的1.3万平方公里普查任务区外业核查和内业整理工作已全部完成。

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自主创新锻造普查“利器”

      来到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当天,正逢该院建院60周年纪念日。工作人员带领记者参观院史展览,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古董”仪器、一项项精品工程,彰显着这家城市勘测院60年矢志进取的辉煌与荣耀。
      作为济南市综合实力最强的测绘单位,该院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济南全市和德州两个县市1万多平方公里地理国情普查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济南四区两县数据采集并通过验收,其中商河县和济阳县是全省为数不多的一次性通过省普查办验收的任务区。不仅如此,济南院在全省普查工作综合绩效考核中多次名列前茅,10月份更是位居榜首。
      取得如此佳绩,济南院在总结经验时归纳出4个“最”:采用最有效的管理机制,投入最精湛的专业团队,引进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建立最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副院长林芃特别对记者强调了技术装备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们针对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组织研发了多项新技术,利用内外业一体化核查系统、可视化移动终端设备、无人机等,快速获取现实的地物地貌照片,使内业人员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外业情况,把外业带回内业,大大减少了外业核查工作量,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新技术应用展示现场,记者见到了这些形态各异、凝结智慧的技术装备。装有内外业一体化核查系统的平板电脑,堪称作业人员采集、编辑、核查数据的标配;带有定位功能的行车记录仪、能连续拍照的智能手机,可以快速获取道路两侧地表覆盖信息;固定翼和八旋翼无人机,可以对难以到达的偏僻山区进行高清拍摄,辅助外业核查。
      济南院地理国情普查项目部主任周磊向记者介绍,常规外业核查方式一般采用步行或骑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手持平板电脑进行。这种方法速度慢、效率低,每天只能核查3至5平方公里。而通过在汽车顶部或电动自行车上安装行车记录仪或智能手机,录制视频或连续拍照,快速采集道路两侧的高清影像,再经过内业处理,每天可核查30平方公里。
      “这些装备里的软件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 周磊自豪地说,“省普查办已在全省14家普查单位推广我们这套可视化移动终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装备决定能力,技术决定水平”,这些真理在济南院普查工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山东明嘉勘察测绘有限公司 转型发展迎契机

      初识山东明嘉勘察测绘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其军,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思维敏捷、语速奇快。35岁从济南军区测绘大队转业,毅然选择自主创业,以6万元起家,经过十几年打拼,建立起一个年产值过亿、员工530人、拥有多项甲级资质、综合实力位居全省400多家民营测绘企业之首的商业“旗舰”,董其军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作为省内民企的标杆,明嘉参与地理国情普查这一国家重大工程似乎顺理成章。其实,拿出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市场项目,产值和利润要翻三四倍,但董其军自有谋算。“能够参与普查,是公司提升测绘技术能力、加大对外交流、拓展业务的一次难得机遇。损失点经济利益算什么!”
      刚开始试生产时,明嘉遇到的挑战前所未有。公司队伍年轻,技术力量与老牌测绘单位相比有明显差距。公司以往承担的任务多是大比例尺测图,像地理国情普查这种中小比例尺测图做得很少,经验不足。普查项目质量监管之严格也是他们从未遇见的。
      面对挑战,董其军拿出创业时的那股拼劲和闯劲,迎难而上。成立普查领导小组,自己亲任组长;抽调技术骨干成立项目部,又细分4个小组,明确分工;发掘公司体制优势,实行生产定额标定,将项目分解为要素采集、外业调查、内业修改、质检等工作内容,每项工作明确工天定额、单价,用量化考核激励生产人员积极性;专门引进4名航测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充实专职质检力量;针对技术薄弱环节制定多项内部标准,实现各工序标准统一、质量可控。
      试生产过程一波三折。第一次省级验收,明嘉和其他参与单位都没过。经过一个月的摸索、磨合,第二次省级验收时,明嘉顺利通过,且综合绩效排名第三。于是,省普查办放心地将淄博市五区三县及临沂市兰陵县共7700多平方公里普查工作交给明嘉,目前全部任务已完成90%。
      回望这一年多走过的普查之路,董其军深有感触地说:“通过承担普查任务,我们不仅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提升了技术,而且在重大项目组织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等方面积累了经验,这对于公司今后调整产业布局、实现转型升级,都是一笔宝贵财富。明嘉未来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台阶上。虽说做普查项目不赚钱,但就综合效益而言,我们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