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求率先 协调共进创和谐——2007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04.09.2014  17:45

      2007年,山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宏观调控为契机,全面实现工作指导转变,着力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积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发展动力较足、稳定性较高、协调性较强,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质效提高、收入增加、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5887.7亿元;增长14.3%,连续1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自2004年以来微幅回落,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逐步由快速增长转变为平稳较快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09.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773.4亿元,增长15.8%,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3411.2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605.2亿元,增长14.5%。人均GDP达到27723元,增长13.5%。2007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略有减少的情况下,连续第五年获得丰收。粮食播种面积10097.9万亩,比上年降低1%;粮食总产量4105.7万吨,增长1.4%。其中秋粮播种面积5116.1万亩,比上年减少0.9%;秋粮总产量2231.8万吨,增长3.4%。主要经济作物面积、总产双增。棉花播种面积在上年扩大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达到1410万亩,增长1.1%;棉花总产量100.1万吨,比上年减少2.2%。油料种植面积在连续三年下降后首次回升,达到1318.7万亩,增加13.2万亩;油料单产总产均增,总产量369.1万吨,增长3.0%。水果产量2541.2万吨,增长1.1%;蔬菜产量8625.2万吨,增长3.8%。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加快。全年植树造林面积234.8万亩,增长16.4%;实现肉类产量614.7万吨,增长3.6%;蛋类产量313.0万吨,增长2.6%;奶类产量242.2万吨,增长14.0%;水产品总产量778.2万吨,增长2.8%。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路水电医学”建设取得新进展。年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农民群众办的12件实事已全面或超额完成,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又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通汽车、通自来水行政村数比重分别上升到99.6%和80.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惠及全省760万农村家庭。

      二、工业保持较快增长,生产效益协同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212.2亿元,增长20.8 %,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474.6亿元、8737.6亿元,依次增长19.0%和21.7%。制造业影响带动发展能力增强,实现增加值11407.1亿元,增长22.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6.3%,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3.9%,提高2.9个百分点。非公有工业活力增强,实现增加值8556.7亿元,增长25.6%,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快4.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4.8%。

      工业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达到98.3%,与上年基本持平。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减亏幅度较大,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565.3亿元,增长30.5%;实现利润3389.0亿元,增长30.4%;实现利税5448.1亿元,增长28.8%,增幅比上年分别提高3.5、8.8和5.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42.7,比上年提高23.0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完成投资额12537.0亿元,增长24.2%,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10153.4亿元,增长23.9%,提高4.1个百分点。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年到位资金12820.5亿元,增长22.5%,其中自筹资金占72.6%。投资结构趋于优化,国家重点调控领域投资明显减弱, 电力、冶金、煤炭、纺织工业投资分别下降25.1%、24.5%、22.2%和1.5%。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投资逐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8.5%和34.5%,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15.7%和28.8%。民生领域投入明显增大,其中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环境管理业分别增长52.6%和102.0%。

      房地产完成投资1519.1亿元,增长28.2%,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12.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住宅供应结构有所改善,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资占住宅投资比重由年初的20.3%提高到21.9%,施工面积占住宅施工面积的20.7%;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加快,扭转了上年下降37.2%的趋势,增长119.7%,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增长55.1%,较住宅施工面积增速快33.4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较旺,销售额、销售面积分别增长33.9%和16.7%。商品房空置面积持续下降,比上年降低7.0%。

      四、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位攀升,实现零售总额8438.8亿元,增长18.5%,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城、乡市场销售旺盛,分别实现零售额6363.5亿元和2075.3亿元,依次增长19.6%和15.3%,比上年分别提高2.6和1.2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全面发展,住餐业在会展、商务、旅游的蓬勃发展下增速明显加快,分别实现零售额7092.7亿元和1095.9亿元,依次增长18.7%和20.6%,比上年分别提高2.3和2.9个百分点。

      消费热点面扩量增,汽车类、纺织服装类、金银珠宝类、家具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分别增长37.0%、39.2%、42.4%、55.3%、48.8%。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粮油类、肉禽蛋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快,增幅分别达到53.9%和37.6%,比上年分别提高26.1个和17.3个百分点。

      五、对外经贸增势较强,进出口贸易向均衡发展。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226.2亿美元,增长28.7%,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进口分别实现752.4亿美元和473.7亿美元,分别增长28.3%、29.3%,比上年分别提高1.5和9.7个百分点。三资、私营企业出口份额继续增加,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上升到53.6%和20.7%。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加快,对印尼、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巴西、俄罗斯、德国、意大利、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出口增幅在40.3%—386.2%之间。传统市场出口优势明显,对美、日、韩三国出口分别增长54.1%、21.6%和55.6%,合计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5.7%。

      进口增速逐步加快,贸易顺差扩大势头趋缓,实现顺差278.7亿美元,增长26.6%,比上年回落14.3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由“高出低进”特征逐步向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转变。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0.1亿美元,增长10.1%。

      六、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渐趋优化。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正向着一产稳定、二产优化、三产加快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9.7:57.7:32.6变化为9.7:57.1:33.2,服务业发展加快,增速较GDP增速快0.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增长26.6%,较规模以上制造业和工业增速分别高4.0和5.8个百分点,占两者比重依次达到29.0%和25.0%。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十大高耗能行业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增加值627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5%,比上年降低2.0个百分点;增长18.7%,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低2.1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速低1.3个百分点。

      三大需求正向着消费加快、投资和进出口结构优化调整发展。消费增速加快,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步增大。农业、服务业投入明显增加,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2.4:61.8:35.8调整为2.9:59.9:37.2。以技术改造为主的改扩建项目投资增速加快,增长45.8%。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有向技术进步拉动转变的倾向。出口结构逐步优化,农副产品、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上年13.8:20.9:31.6调整为12.3:18.4:36.9。为山东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七、就业形势良好,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省就业再就业保持稳定增长,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1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2.9%,比上年增长2.6%;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2.1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8.9%,比上年增长1.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5.6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9.7%;困难群体再就业10.9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6.3%,增长4.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21%,比上年末降低0.09个百分点。全省已连续四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增资加快,达到22711元,增长18.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分别连续六年和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65元,增长17.0%,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增幅为1996年以来新高。城镇居民收入渠道拓宽,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速明显加快,分别增长30.8%、38.1%和25.7%;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渠道,占可支配收入的82.8%。农民人均纯收入4985元,增长14.1%,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增幅为1997年以来新高。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占41.6%,二三产业纯收入占12.6%,工资性纯收入占39.1%。支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渠道在逐步拓宽。

      八、财政税收与经济保持协调增长,财政保障重点突出。全省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4.5亿元,增长23.5%;实现国税地税收入3212.0亿元,增长22.0%。两项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6.1%和11.9%提高到6.5%和12.4%。财政收入结构逐步改善,税收比重逐步提高。实现税收收入1307.6亿元,增长26.2%,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8.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实现366.9亿元,增长14.5%,较税收增速低11.7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重点突出,支农、科技和改善民生的力度明显增大,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262.5亿元,增长23.4%。其中农林水事务、科技支出分别增长22.7%和32.8%,教育、医疗卫生、文体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分别增长34.2%、31.0%、56.8%、27.1%、40.5%和36.8%。

      九、金融运行较为平稳,信贷紧缩初显端倪。受资本市场活跃、理财渠道拓宽以及年内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6次加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全年金融存、贷款新增额比上年均有缩减。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2072.3亿元,年内新增2440.0亿元,比上年降低11.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910.2亿元,年内新增1174.9亿元,比上年增长53.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438.1亿元,比年初增加1080.0亿元,比上年下降18.4%。

      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7545.1亿元,年内新增1835.5亿元,比上年降低26.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594.2亿元,年内新增1268.2亿元,比上年增长9.3%;中长期贷款6668.0亿元,年内新增116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而票据融资和委托贷款持续大幅减少。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效应已开始显露。

      十、市场价格高位运行,结构性上涨特征仍较突出。在食品价格涨势较高的强力拉动下,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季上扬,各季依次上涨2.5%、3.4%、5.7%和6.2%,全年上涨4.4%,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八大类价格呈现“五升三降”格局,其中衣着类、交通通信类和文教娱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下降2.7%、1.4%和0.4%。全年价格呈现明显的结构性上涨特征,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的最大动力。食品类价格上涨13.6%,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0个百分点,影响程度达89.0%。食品类中肉禽及其制品、油脂类、蛋类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上涨44.3%、21.9%和20.8%。若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0.5%。

      受石油、粮油食品和钢材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4.8%和3.3%,比上年分别提高0.5和1.0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综合上述,2007年山东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国家宏观调控所关注的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偏快和外贸顺差过大等三个问题,在山东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服务业推进较为迟滞,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较为缓慢,投资结构尚不够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欠强,发展成本上升较快等问题,尚需在今后乃至较长时期内予以着力解决。在新的一年里,山东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全面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推动下,将迎难而上,视压力为动力,视困难为机遇,以促进山东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在富民强省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
山东省总工会关于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倡议书
全省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 当前,总工会